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赵英:“新常态”让跨国车企深化战略 加快产品投放

  • 发布时间:2016-05-09 07:1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v.cen.ce.cn/video_info/2016-4-21/1461229170633.json,553,450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限购、限行政策祭出,跨国车企在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否逐步恶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对此持否定观点,他认为“对于跨国车企来说,中国目前的投资环境并不是在恶化”。

  在赵英看来,目前中国经济环境、环保政策之所以没有给跨国车企造成压力,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国同样有着苛刻的限制条件。比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车企本身的产品要求就比中国高很多,所以中国出台的政策都是跨国公司在母国已经经历过的路。另外,中国本土的车企和跨国车企的待遇都是相同的。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势必影响了汽车市场,但是汽车市场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赵英表示,我国汽车市场正在由过去严重供不应求,到竞争不是很激烈,再到如今的激烈竞争阶段。“如果按照汽车工业和汽车发展自身的规律和需求,中国汽车已经进入“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我认为能保持5%到6%的增长速度”,赵英谈到。

  在这种情况下,现有产能如果均能实现,竞争就会十分激烈,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像过去拿来一种比本土产品档次高的车型,就能不愁销售的情况将会发生改变,而跨国公司由于自身特点造成的弱点也会随之暴露出来。

  以上所说的弱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赵英认为,一是由于受到公司总部的控制,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变化反映过慢,对于突发事件,要层层上报,处理迟缓。第二就是,跨国公司天然地认为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就是好,对消费者态度傲慢。最关键的,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对中国市场的扎根不如本土企业深。

  对于2016年以及未来两三年,跨国车企在中国的主要投资方向,赵英也做出了预测,他说一是补短板,因为跨国公司原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有的就是几款车,不是全系列车型,在满足不同需求层次上,他们有空档。“如果在一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你有空档的话,很明显市场一变化,你就不能适应这个市场”。

  第二就是新能源汽车。跨国公司下一步如何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脉搏,如何展开与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至关重要。因为从技术角度来看,跨国车企和本土车企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同时,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面临很多复杂因素,比如商业模式、充电模式,还有销售模式,这些都需要跨国公司着重考量。

  至于未来,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会不会实现国产化,赵英直白地说,“不要寄希望于跨国公司会给中国努力自主创新,他们只是一个企业而已。我认为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自主创新过程,是一个外溢的过程,即他们在中国搞一些研发,可能把一些研发机构设置在中国,这种形式可能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帮助。至于在核心研发能力上,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外国资本为主的跨国公司的核心能力永远不可能为中国自主创新作出贡献,这是不可能的。”(朱津津)

  

  《跨过车企在中国》之逆势投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访谈实录摘要

  中国经济网记者: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车市近年来遭遇“新常态”下的低迷。随着运营成本不断增长,节能环保法规加严,一线城市限购限行,消费观念愈发成熟,本土企业日渐崛起,行业竞争更加惨烈﹍﹍对跨国车企来说,以往那种“低成本、高回报、缺乏竞争”的时代一去不返。那么,在这样一个较为严峻的环境下,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会是一种怎样的趋势?面对重重压力和困境,跨国车企对中国汽车市场前景和自身竞争能力是否有着高度的信心?

  赵英:对于跨国车企来说,中国目前的环境并不是在恶化。因为中国以前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新生汽车市场,缺乏充分竞争,跨国车企具有极高的技术优势。另外,中国市场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跨国车企均分得了一杯羹。

  我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环境、环保政策并没有给跨国车企造成压力,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国同样有着苛刻的限制条件。比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车企本身的产品在那儿要求就比中国高的多,所以中国出台的政策都是跨国公司在母国已经经历过的路。另外,中国本土的车企和他们的待遇都是一样的。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势必影响了汽车市场,但是汽车市场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汽车市场现在逐步地由过去严重供不应求,一直到竞争不是很激烈,再到如今的激烈竞争阶段,而且特别突出的就是东部地区市场基本上变成以旧换新的市场,中西部市场则尚有一定发展潜力。

  如果按照汽车工业和汽车发展自身的规律和需求,中国汽车已经进入“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我认为能保持5%到6%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现有产能如果都能实现的话,首先从量上来说,在这个市场上的竞争就会非常激烈,第二个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就像过去那种拿一个产品,它天然的比中国本土市场的产品要高很多档次,就不愁销售,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跨国公司的确是有他自身的特点造成的弱点暴露出来。

  这个弱点是什么呢?主要是两个。第一就是对中国汽车市场变化反映过慢,因为跨国公司主要受到公司总部的控制,对于突发事件,要层层上报,处理十分迟缓。第二就是,跨国公司天然认为他的产品在中国就是好,对消费者傲慢,另外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对中国市场的扎根不如本土企业深,这方面的挑战将越来越严峻。

  最明显的就是这两年增长最快的SUV和MPV市场,这两大市场基本上是中国本土企业抢到了先机。这就放映出跨国公司出发点总是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市场,他们总是想着怎么把最赚钱的一两个产品拿到中国,他们根本不会像中国本土企业一样,立足中国市场,进行深耕细作,全方位研究中国市场。这就导致近两年,中国本土企业在轿车市场的占比在提升,虽然说是由于细分市场的飞速增长,但是这说明了跨国公司对市场的反映就是慢了一拍,跨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大。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认为跨国公司的技术储备比本土企业有优势,但是下一步跨国公司如何理解和掌握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的新能源潜在市场,如何面临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这一点尤为关键。

  如果单从技术角度来讲,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差距并不大,但是,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面临很多复杂因素,比如商业模式、充电模式,还有销售模式,这些都需要创新。所以说跨国公司光有技术上的优势还不够,必须得考虑怎么样能够和中国本土的商业特点、消费特点有效结合起来。现在国内卖的好的新能源汽车都是本土企业生产的,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要依靠本地政府的政策来支持。

  所以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就是以上几方面。总体来说,从政府的法律法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竞争环境、经营环境并没有什么恶化,而且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中国经济网记者:那您觉得在这种环境之下,2016年以及未来两三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赵英:两方面。一是补短板,因为跨国公司原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有的就是几款车,不是全系列车型,在满足不同需求层次上,他有空档。如果在一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你有空档的话很明显市场一变化,你就不能适应这个市场。第二就是新能源汽车他们会进一步的下功夫。另外,跨国车企未来仍然将继续窥视商用车市场,但是他们在商用车市场明显不具有什么优势,所以就是进一步的合资深耕吧。

  中国经济网记者:现在中国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求越来越高了,您觉得跨国公司在自主创新这方面怎么做到国产化,怎样更好地参与到国内的科技创新中来?

  赵英:不要寄希望于跨国公司会给中国努力自主创新,他只是一个企业而已。我认为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自主创新过程,是一个外溢的过程,即他们在中国搞一些研发,可能把一些研发机构设置在中国,这种形式可能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帮助。至于在核心研发能力上,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外国资本为主的跨国公司的核心能力永远不可能为中国自主创新作出贡献,这是不可能的,开玩笑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您涉足汽车行业已经很多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成功案例很多,您如何评价他们在中国现在的发展,比如说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一汽丰田这种大型企业?

   赵英:如果以深耕中国市场、从中国市场获得利润这两个指标评价,我认为最成功的是大众。因为大众在中国市场这么多年,全系列的布局,南北两个大众,从车型的丰富,产品线的丰富,从在中国获得的利润来看也都是很成功的。整体讲德系企业现在都很成功。比如像宝马,奔驰这种高档车都是经营的很成功。

  然后就是日本企业,美国企业。美国企业做的也还可以。日本企业一个是来的晚,另外一个他们过度的想在中国获得利润,但是在把研发、本土开发向中国转移方面又比较吝啬。再一个受政治因素影响,很多人不买日系汽车,这个影响到现在都存在。从市场占比方面来说,日本企业表现比美国和德国企业要差一点。

  另外,我认为韩国企业在中国的合资也很成功。虽然韩国车企在技术上优势不明显,但是他们在竞争策略、营销方式各个方面表现都格外突出。但是韩国企业确实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技术优势、品牌力不如美日德等。

  中国经济网 记者:对于今年车市的走向,您有没有一个预判?

  赵英:今年车市我预测将实现5%到6%的增长,而且不会很高。

  相关阅读:

  崔东树:中国汽车市场更加开放 带动核心技术落地

  重磅推出:逆境下的投资——跨国车企在中国

  博世在中国投资的变和不变 创新驱动发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