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陕西探索“柔性治水”新思路

  • 发布时间:2016-05-09 00:29: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长期以来,防洪与抗旱割裂、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分离的“刚性治水”,带来诸多弊端。近几年陕西积极探索综合统筹的“柔性治水”思路,从养护河流、恢复涝池、建设海绵城市等举措入手,让水网相连、水系相通、水脉相承,实现了聚水、引水、泄洪、蓄洪、抗旱相统一。

  从竭泽到养河 还渭河千里绿廊

  “通过治污、疏浚河道、调度水量,渭河已成为横贯八百里秦川的生态公园!”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拴虎说,渭河河道及周边景观,已经成为一条清洁的水道、绿色的长廊、漫步的公路和亲水的休闲带。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陕西境内长512公里,是陕西的“母亲河”。因为过度开发,一度遭遇枯竭危机:上游水少、中游水污、下游洪灾频发。

  河面波光荡漾、河内鱼鸭嬉戏、沿岸芦苇婆娑……这是记者最近在宝鸡、咸阳、渭南、西安等多处渭河河段看到的生态景观美景。2011年2月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开工以来,按照人水和谐、柔性治水的理念,渭河综合整治在实施堤顶硬化、滩区绿化、水面景观和生态公园建设中,融入亲水观点,建成了宝鸡市百里画廊、秦汉新城景观带等工程。“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的盛景在陕西再次出现。

  经过铁腕治污,曾经的“关中下水道”三年变清,重现了“渭水银河清,恒天流不息”的盛景。潼关地处渭河入黄口,自认“一辈子离不开水”的渔民王铁旦却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因渭河水质污染严重被迫放弃捕鱼。随着渭河水质不断变好,他不仅重操旧业,还开办了全村第一家“铁旦渔家乐”。

  在渭河下游华阴、华县,因为 “南有支流洪水、中有夹槽积水、北有渭河到灌”,往往“有雨必有汛、有汛必成灾”。水利部门因势利导建设的5个蓄滞洪区,实现了从被动防洪到变害为利。

  记者最近在华阴市华山镇高家村采访时看到,利用渭河支流罗敷河决口的洪水,当地修建了宽阔的蓄滞洪区,建起了湖心岛及景观凉亭。村民张战稳说,现 在当地不仅气候湿润,变洪水为资源、变水害为水利的蓄滞洪区,让我们在汛期的心稳了下来,大家在自家屋里搞起了农家乐,湖心岛就是最好的亲水场所。

  随着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渭河将获得更多生态水补给。陕西省引汉(江)济渭(河)办公室总工程师张克强说,挤占农业水、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带来的灌区面积缩小、地面下沉、河流下游干枯是原先陕西刚性治水的直接表现。与渭河水资源调度管理措施、其他节水措施配合实施后,将可归还部分被挤占的农业灌溉用水,大大提高渭河中下游河道水体的纳污能力,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引汉济渭是打开关中水资源瓶颈的“钥匙”工程。

  恢复乡村涝池 联通农村水系

  看着涝池边近百岁的桑树吐出新绿,澄城县赵庄镇党家庄村村民杨文学想起了儿时的场景:一汪碧水,能引水浇地,引牛解渴,还能戏水游泳。他说:“这两年村里的涝池复建修好了,村民们又在三棵老树周边新栽了樱花树、柳树。涝池就是农民们最美的乡愁记忆啊。”

  涝池一般建在村庄的最低处,多数为常年积水自然形成的土池或皮塘。陕西省水利厅副巡视员马景国说,多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关中地区的绝大多数涝池成为垃圾填埋场,淤积严重、库容锐减,基本丧失了蓄滞洪水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柔性治水认识的深化,群众希望复建涝池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涝池进行了清淤挖深及边坡整修和绿化,恢复了蓄滞内涝、美化环境的功能,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农村人居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通过水利部门的引导扶持,作为小水利“鼻祖”的涝池正在大规模复建,目前已有300多村庄列入了计划。记者在向阳街办新庄村﹑下邽镇牛角庙村等看到,许多新建复建的涝池已经投入使用,发挥着调蓄水源﹑蓄洪滞洪的作用。

  像涝池一样,渭河沿岸湿地随处可见,水泊、水泡星罗棋布。陕西关中罕见的黑翅鸢﹑疣鼻天鹅等珍贵水鸟就多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白鹏翔说,对涝池的重视是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体现。“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与农村涝池的联通,带来了更多的用水便利,陕西农村水系更加自然和谐。”

  地处渭北“旱腰带”的桃曲坡水库通过铺设管道、联通水网,与40多公里外的富平县的两座发挥涝池功能的小型水库连接了起来,通过地表水的联通、循环,铜川、富平两地的水源做到了相互补充、相互支援、丰枯相济。在向富平输水的过程中,流动的水也引入铜川,不仅扮靓了城区、娱乐了群众,也让铜川这座缺水的城市有了勃勃生机。

  从有水快流到渗蓄净化

  下雨积水看海是让大家揪心的城市病。在西咸新区,建设者找到了解决的方案:马路隔离带不再是硬质铺装,而是大部分被下沉式绿地所取代,绿地比路面要低10厘米左右,便于雨水汇流和下渗……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宇斌说,在西咸新区的建设中,他们探索构建了由建筑地块、道路绿地、中央雨洪系统组成的三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必须改变,按照‘水往低处流’的顺势而为的柔性治水思路,必须‘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

  刘宇斌说,按照把地面的“大水泥盖子”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海绵”的思路,在城市建设中,西咸新区将建筑地块作为分流和回用的重点,雨水经过生态屋顶收集过滤,汇流到下沉式绿地和蓄水池;道路则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雨水从道沿豁口流入隔离带下凹式绿地,卵石、炉渣、砂子构成的滤层就像海绵一样净化和存储雨水。“现在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已经在陕西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每年我们还会接待兄弟省市前来学习‘取经’的同志1000多人次。柔性治水、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肯定。”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