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双料”高级技师
- 发布时间:2016-05-05 02:30:5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记者王莹
1米83的个头,身材偏瘦,略带东北口音,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难以想象这位看上去面容白皙,略带腼腆的小伙子,21岁已经站上了全国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
张文良,沈阳造币有限公司90后技师,先后获得第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工具钳工第一名、第九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机械设备安装工第三名的突出成绩,成为“双料”高级技师。
山沟里走出的农家娃
2008年,年仅17岁的张文良乘着长途汽车,背着行囊,从岫岩农村老家独自来到沈阳求学。
学的是模具专业,车工、铣工、钳工……样样不落。开学不久的一次钳工课上,老师拿出毕业生的一个优秀作品,引起了张文良的兴趣。“一个多面体钢件,那时候我还不懂得精度标准,就是觉得很美,像一件工艺品。”
从练习站姿开始,“刻苦学习”成了他实现愿望的唯一途径。钳工的标准站姿是“左腿弓,右腿绷”,“像习武的马步一样”。站时间久腿酸了,一些同学开始偷懒,张文良却拿来粉笔,在地上圈出脚印坚持练习,经过几天的训练,被老师当众称赞为“标准站姿”。
“我清楚记得那个特别闷热的夏天,操场和校外的马路上行人极少。我走到学校的钳工训练现场,看到一个身影手拿锉刀在一遍又一遍地对工件进行锉削,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当时就对这个学生很喜爱,又有点心疼。”张文良的钳工技术启蒙老师曲骊回忆说。
临近毕业,张文良已成为学校表现最好的“小学霸”,2010年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他初出茅庐就取得了第七名的成绩,获得“雏鹰奖”。
坚韧成就技艺之美
2011年,毕业后的张文良应聘到沈阳一家企业工作,每月1200元的收入,除了交房租,所剩无几。但他还是决定留下。“工厂有实训基地,下班后可以练习,继续参加比赛。”
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提升技能上。白天工作跟着设备跑,在机器轰隆的车间里经常一待就是整整一天,晚上又到实训基地继续操练。
2012年,第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经CAD制图、钻头刃磨及孔加工、钳工实操等项目角逐,张文良最终制作出的五角星作品,尺寸精度、平面水平度约为0.005,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获得第一名。
2013年第九届“振兴杯”大赛,他再次报名,并选择了一个全新的工种——机械设备安装工。钳工重视的是手上技术,而设备安装更体现整体操作水平,二者可以说基本没关系。要掌握这项新技能,无疑又是一项重大挑战。
“有人劝我‘歇一歇’‘得那么多荣誉该满足了’,而我却觉得比赛就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能让我提升得更快。”
没白天没黑夜地琢磨、练习、切磋、试验。他一路杀到决赛,最终获得机械设备安装工比赛季军。
面向未来要“转型”
机器轰鸣,钱币如雨哗啦流淌……2013年5月,张文良被沈阳造币有限公司作为高技能人才聘用,除了钳工工作,还担任造币设备的维修员。
他说,青年人才也要时刻预备“转型发展”。“一岗多能也好、管理创新也好,就是要不断地、全方位地学习和实践,把自己打造成企业所需的、具有新思维、新能力,能做出新突破、新业绩的高技能人才。”
几年来,张文良先后对企业设备进行改进数十项,相继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并在2015年7月当选全国青联委员。
面向未来,张文良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原来更多的是自己去钻、去攀、去往前走,现在想要帮助更多人进步。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只要奋力去追,梦想就能实现。”
据新华社沈阳5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