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架起创新发展的支点

  • 发布时间:2016-04-26 05:58:5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葛亮明是谁?

  他是化工领域颇为闻名的发明家。早在1994年,葛亮明就获得了由中国发明协会、中华总工会、国家专利局联合颁发的首届十大企业发明家称号。

  他又是化工领域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凭借这项发明,葛亮明将江西飓风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做成了业界领军企业,结束了我国乙撑胺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葛亮明上中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化学课。1982年,19岁的葛亮明考入江西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后,葛亮明辞去国家分配的工作,进入了父亲创办的乡镇企业——赣西化工厂,并建立起全国同类乡镇企业第一个精细化工实验室。从此,他迷上了创新和发明。

  彼时,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年轻一头钻进简陋的实验室,很快推出第一项研究成果——“瞬间堵漏液”。当时,堵漏液已经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绿色化工原料产品,但有一个最大的弊端——成本高。葛亮明认为,只要能解决其中的关键节点,成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经过设计、小试、中试、批量生产、销售,直到资金回笼、效益翻几番时,企业上下对这位年轻人心悦诚服。葛亮明的创新成果很快就成为这家企业的摇钱树。企业每年上百万元的利润中有80%得益于葛亮明的发明成果。

  “一炮而红”的葛亮明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接着,一项新的发明冲动又在葛亮明的头脑里产生了——他要独辟蹊径,催化合成乙撑胺。

  乙撑胺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化学助剂、橡胶塑料助剂、有机溶剂和环氧树脂固化剂等领域。近年来,我国乙撑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十分迅速,年需求量约为10万吨以上。但当时,我国乙撑胺生产仍为空白,需求完全依靠国外进口。乙撑胺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年产能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90%。

  葛亮明注意到,乙撑胺合成方法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末,常州石化总厂、湘潭农药厂先后从日本、加拿大引进过乙撑胺合成技术,均因生产成本和能耗高被迫停产。

  为解决乙撑胺成本问题,葛亮明组织飓风化工的科研人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攻关,确立了以二氯乙烷催化合成乙撑胺的工艺新路线。2008年1月25日,100吨/年中试项目成功,生产出合格的乙撑胺产品。该成果通过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相比,葛亮明自行研制的催化剂催化合成的乙撑胺系列产品线路短、投资少,产品附加值高,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外现有的合成乙撑胺老工艺相比,催化合成的产品综合能耗减少70%,设备投资减少三分之二,节能减排效果突出,实现了催化剂、氨、工艺废水及副产品的全部回收利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替代进口产品。

  接下来,葛亮明又把目光瞄向了产业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条艰辛但成功的创业之路从此开启:为实现催化合成乙撑胺的产业化,葛亮明于2001年12月注册了江西飓风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催化合成乙撑胺技术研发成功;2009年,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000万元,合资成立爱敬海洋(江西)化工有限公司;2010年,设立江西浩海锂能科技有限公司,乙撑胺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11年,1万吨/年乙撑胺项目被评为国家优质投资项目;2012年,全资设立江西超能高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4万吨/年乙撑胺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产业化项目,公司注册资本增至7000万元;2014年,公司与青海藏格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江西中浩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设4万吨/年乙撑胺项目;2015年,公司控股的江西全球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启动粗甘油项目建设,聚酰胺树脂项目成功投产。

  这些年来,葛亮明主持的科技研发成果可谓硕果累累,获得发明专利4项,其中“从甘油纸杯二氯丙醇的方法”为国内首创,“制备乙撑胺的催化剂”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葛亮明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项目,获得资金支持总额近7000万元,其中乙撑胺项目获4000万元。

  如今,飓风化工乙撑胺建设规模已达4万吨/年,而国内乙撑胺的年消费量已超过30万吨,4万吨的产能规模所占市场份额不到八分之一。为此,葛亮明拟在适当时机扩大产能,并规划乙撑胺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创新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要素。产品必须有市场,有成本优势。技术创新要有危机意识,要做好技术储备。”葛亮明说,他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他60岁之前,能在生物柴油方面有重大突破,培育出新菌种。“这将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的大项目。”葛亮明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