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 向上向下?
- 发布时间:2016-04-24 21:30:40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世界贸易组织(WTO)4月7日发布的2015年全球货物贸易数据显示,全球出口额为16.48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6.77万亿美元,较2014年分别下降13.2%和12.2%。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贸易额已经连续5个季度呈现负增长。2016年全球贸易将持续颓势还是止跌回升?中国外贸又应如何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专家为您解答。
Q1
◆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是否会发生改观?
钟飞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公布的数据,2016年世界总出口预计为20.5万亿美元,比去年少了4100亿美元。2016年世界贸易量增速为3.1%,比去年上升0.3个百分点。不过,以美元计价,2016年世界贸易额下降4.7%,仍显著好于2015年的-12.9%。从贸易量看,全球并未进入大衰退。2015年,以美元计价的货物出口额占全球出口的77.7%,2016年占比预计下降1个百分点。就货物贸易量而言,2016年发达国家出口预计增长2.1%,比2015年低0.8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预计增长3.6%,比2015年高出2.1个百分点。但发达国家的进口能力强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2016年前者增速预计为3.1%,后者为2.9%。不过,发达国家进口增速已经放缓,而发展中国家则大幅提高了2.5%。
姜荣春:国际组织对于今年的贸易预测并不乐观。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遭遇连续第五年国际贸易增长低于3%趋势线,为2.8%,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时期,并且这一预测仍充斥着下行风险。由于全球经济基本面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地缘政治以及附带风险并未减少,全球经济治理秩序和贸易环境并没有大的改观,大宗商品价格依然低迷,一个积极因素是网络技术在贸易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扩大了贸易机会,但不足以根本改变贸易趋势。因此,目前来看,今年国际贸易形势或许优于去年,但总体低迷的局面恐怕难以发生根本改变。
王静文:今年的国际贸易总体形势仍不乐观。首先,中国2015年进出口总额没有完成年初设定的目标。这是2012年以来,连续第4年未能实现政府目标,也是进入新世纪后,除2009年外第二次出现全年负增长。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放弃了制定进出口总额的目标,笼统地强调要“多措并举,遏制进出口下滑势头”。其次,广交会成交额同比增速与此后半年的出口增速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截至去年10月的秋交会,广交会成交额连续5届下降,预示着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可能仍会下降。今年春交会采购商到会形势并不乐观,给贸易形势蒙上了阴影。最后看全球经济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2日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由3.4%下调至3.1%。世界贸易组织也于4月初将全球贸易增速预期从3.9%下调至2.8%,这意味着2016年的全球贸易增速将会继续低迷,甚至会低于全球经济增速。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贸易总体趋势预计很难有出色表现。
Q2
◆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难点和不确定因素有哪些?
钟飞腾:目前,世界贸易增速总体进入了下行通道。世贸组织(WTO)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速将连续第五年低于3%,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五年增速低于3%的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的数据则显示,1985~2011年间,世界贸易量增速年均达到了6.2%。2012年是世界贸易的一个转折点,但目前对于导致“贸易大崩溃”的原因仍不明确。有人认为是周期性现象,有人认为是缺乏全球性的技术创新,也有人认为是全球价值链重组导致,一部分国家更愿意支持国内产业发展,减少国际贸易。显然,其他一些因素,如货币政策分化、金融市场不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下行,以及地缘政治对抗、大国关系恶化等,也将影响全球贸易增长。
姜荣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美国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欧洲和日本增长乏力,失业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需求层面支持贸易增长的积极因素乏善可陈。在此背景下,美欧的保护主义情绪浓厚。由于发达国家内部危机得不到缓解,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层出不穷。同时,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经济低迷,印度虽然保持了较高增速,但需求较为有限。因此,今年国际贸易形势或许优于去年,但总体低迷的局面恐怕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当然,由于基本需求仍在,主张自由贸易的全球性企业和商业力量持续壮大,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引发的商业模式创新持续快速大幅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机会,各国政府同时也在纷纷探求更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模式、新型贸易途径和渠道,特别是中国提出和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引发全球关注,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有生力量,效果初步展现,若不发生极端事件,也不会发生大规模倒退。
王静文:从内部来看,难点主要在于要素成本的上升速度过快。中国劳动人口总体呈减少趋势,新一代劳动力的吃苦耐劳精神消退,法律又对劳动者保护过度,导致劳动力成本总体呈上升态势。出口企业风险加大,银行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再加上环境约束加强,土地成本上升,如果企业技术升级的速度赶不上要素成本上升的速度,其经营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从外部来看,难点主要在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以及外需的低迷。去年以来,人民币双向波动态势明显增强,这使得出口企业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部分企业缺乏风险对冲手段,只能签一些短单、散单。再加上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外需萎缩、贸易低迷,出口企业总体将会面临更多的冲击。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主要为:一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能否正式实施,以及实施之后会对中国出口产生多大的挤出效应;二是“一带一路”倡议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中国的外贸和投资环境。
Q3
◆当前中国进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如何?哪些不利因素需要格外关注?
钟飞腾: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3.9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27万亿美元,进口1.6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8%,但与2015年世界贸易额下降12.9%相比,中国的贸易成绩好得多。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贸易比世界贸易所面临的局势更加严峻,也有可能是站在历史转折点上。加入WTO是中国贸易快速增长的转折点。实际上,1999年与美国达成协定后,中国出口即进入高速增长通道。2000~2008年间,中国的出口量增速是全球出口前十强的3.5倍,2009~2014年间下降为3倍,IMF预计2015~2021年间,中国出口量增速不到前十强的一半。在进口量增速上,2015年中国仅略高于加拿大,也显著低于前十强的平均水平。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为亚洲占53%、欧洲17.6%、北美15.5%、拉美6%、非洲4.5%和大洋洲3.4%。与2014年相比,2015年贸易缩水主要是对亚洲贸易额减少1786亿美元,其次是对欧洲贸易萎缩786亿美元。从中国与各地区的贸易平衡关系来看,中国基本上属于贸易盈余国,唯一例外是从大洋洲的进口多于出口。中国需要更为关注北美、欧盟与亚洲,多年来贸易失衡已经导致严重的政治摩擦。此外,据WTO秘书处估计,由于金融市场波动、汇率不稳定以及宽松货币政策效应,2015年中国从欧洲和北美的机械产品进口分别下跌15%和8%。
姜荣春:中国一季度特别是3月贸易发展出现回暖迹象,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较好,在国际贸易环境没有大改观的背景下,出现上述可喜现象,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关部门、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但部分原因也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是刚性需求又非发达国家最在意的高端和核心产业,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回暖并不必然意味着贸易整体持续回暖,未来如何变化不宜过早下结论。从当前中国贸易所面对的国际环境看,一方面,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市场上的主要买家,需求低迷的情况下,各国针对发达国家终端需求的存量竞争更加激烈,中国贸易发展面临的保护主义压力和贸易摩擦持续升温的趋势难以逆转;另一方面,虽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带路”沿线相关国家的贸易稳步和持续发展不乏亮点,但“带路”国家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贸易需求量增长有限,且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存在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短期仍是培育对象,潜力在未来。因此,中国外贸发展形势仍然较为复杂,贸易增长趋势能否持续仍然需要密切观察和深入研究,相关部门仍然需要保持谨慎,高度关注全球和中国贸易发展最新动态。
王静文:从经济层面看,部分经济体仍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发达经济体复苏低迷,新兴经济体走势分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全球经济增长存在断档风险,贸易保护主义将抬头,全球贸易将迎来低速增长期。从政策层面看,美国已经从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货币政策已实现正常化。欧元区、日本甚至不惜抛出负利率。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复苏乏力、物价持续低迷而采取了降息政策。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同,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处于升值通道,不利于中国出口。从金融市场来看,美元近期表现乏力,受美联储加息步伐未定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今年以来出现了反弹,新兴经济体暂时迎来了喘息之机。但一旦美联储给出确定的加息预期,这些因素都将会反转。特别是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口数据。从地缘因素来看,美欧等通过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来构建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制约中国融入新的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大障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可避免地同美国、俄国、印度等大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发生摩擦,再加上南海问题、朝鲜问题等国际争端,甚至此起彼伏的恐怖袭击事件,这些地缘政治因素都会给中国经贸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Q4
◆中国外贸在国际新平庸的环境下如何才能实现转型升级?
钟飞腾:首先要重新认识贸易的作用。学术界曾长期争论,到底是贸易推动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引发贸易。随着全球价值链重组加速,中国应特别注意完善国内相关制度建设。其次,可大力扩大进口。尽管中国已是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进口增速远低于世界贸易前十强。这不仅在经济上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容易引发国际政治问题。再次,推动贸易便利化。WTO认为,如果能够执行贸易便利化协定,将有效降低全球贸易成本15%,全球贸易额将每年增加1万亿美元。最后,深化与美国的合作。中美是世界贸易两强,2015年出口合计占全球的22%,中美深化合作有可能给全球创造类似当年中国加入WTO的红利。此外要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投资,弥补国际贸易额的下滑,创造新市场。务实推进对外产能合作,适应产业主导的对外贸易投资新格局。
姜荣春:促进外贸转型升级不仅要有政策体系,还应有中长期和宽视角的理论框架和整体战略考量。第一,就外贸领域自身而言,要认真落实和执行国家去产能、调结构的供给侧改革,切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提质增效降成本,同时推广和加快探索制度环境和支持政策,鼓励个体、新生和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全方位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第二,外贸转型不能逾越资本密集型阶段。“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装备制造产品、通用和专用设备、一般性机械产品等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产业链较长,吸收就业类型广泛,最有利于实现国际经济合作。在这一意义上,外贸转型应与“带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第三,立足研究制定与当前转型阶段相匹配的系统性的进口政策体系,用足需求资源。当前,中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但中国习惯于从生产方面制定战略,对需求资源的研究利用不够。拥有庞大消费市场是巨大资源。未来应该研究如何利用好“消费”这一核心要素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推动贸易转型,乃至引领全球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
王静文:国际新平庸的主要特征是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国际贸易增速更为低迷。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外贸既要接受现实,同时也要通过创新创造实现产业产品升级,并力争开拓新的出口市场。首先,必须接受现实。动辄两位数的进出口增速已难以重现。从世界经济史来看,一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到13%左右就达到极限。其次,必须逐渐升级。“十三五”期间,中国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两个中高”,其中之一是产业迈向中高端。应该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创造,促进产业和产品的升级,创造品牌,提高增加值,实现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攀升。再次,必须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实现产能输出,借助对外投资等方式,带动相关产品出口。国家应致力于继续推动贸易便利化,同更多的经济体签订自贸协定,为出口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最后,应注重补齐服务贸易的短板。中国服务贸易处于逆差态势,是外贸的短板。中国应通过积极发展试点,探索发展模式,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并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推动服务业对外投资。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