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手艺精湛的雁门绣娘

  • 发布时间:2016-04-22 03:31:2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马玉吴晋斌

  “一面是农村妇女闲时宁可家长里短也不务针线,另一面是刺绣遭遇着无人问津而后继乏人。”

  1999年,退休回到村里的山西代县妇女高凤兰,绕着村子一圈下来,竟然找不到几家做绣活的了,她变得忧心忡忡起来。

  她担忧的道理是,代县雁门古道系历史上的“茶马古道”、“陆上丝绸之路”;“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民族文明交融之地,家家户户做绣活是高凤兰最大的乡愁之一,9岁能绣花一直是她引以自傲的事情。

  “得把这个手艺捡起来、传下去。”高凤兰戴起老花镜,又捏起了针线。

  这一捏,代县多了一个叫雁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半闲的农村妇女们增加了一条致富路。

  从学艺到授艺

  接下来的半年里,高凤兰坐着老伴的电动车走村串户到峨口、枣林、磨坊、新高等8个平川乡镇20余个村庄,寻访求教刺绣女艺人20余个,与峨口镇的贾翠娥、上馆镇的曹翠青、枣林的魏叶叶等艺人师傅建立了深厚友谊,搜集到在世和已去世刺绣艺人们的样品、图案、资料千余件。

  高凤兰细心总结钻研传统的绘图、色彩和技法,最后形成了绣法36种,针法12种的当地刺绣工艺图谱。

  2008年,高凤兰又去苏州学艺3个月,融合代县传统刺绣和苏绣技法,创新形成了体现北方与南方绣法的雁绣。她也成为这项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被国家工艺美术协会评为刺绣布艺大师。

  高凤兰小有名气之后,她开始创办免费培训班,为普及刺绣艺术和广大妇女创业自立搭建了平台,鼓动农村妇女们放下家长里短,离开麻将桌,拿起针线学刺绣。

  从几平米的小屋到几百平米的教室,从3个人到300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她的绣娘队伍。十几年来,高凤兰免费培训刺绣已有5000余人次,培养出技艺成熟的绣娘40余人,每位绣娘一年能挣到2万余元,有的绣娘更是成为有名的刺绣老师,被请去授课。

  由此,雁绣成为代县的一张新名片。

  从创业到产业

  今年55岁的李粉团,是代县磨坊乡十里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之前,在村里种着10多亩河滩地,一年收入几千元钱。

  2002年,为了让孩子们上学,李粉团举家迁入代县县城,是最早跟着高凤兰学习刺绣的学徒。

  “以前在村里闲下来就是打打牌、斗斗嘴,现在学会了刺绣,绣出来能卖钱,还能出去给人讲课挣钱。咱也能靠手艺吃饭。”李粉团说,去年就挣了2万元。

  2009年,高凤兰告别提篮小卖,创办了代县雁绣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凭着自己娴熟的刺绣技艺,开拓市场,在全国刺绣界闯出一片锦绣天地。

  眼下,高凤兰正带着几位学徒在绣架上忙着新的刺绣作品,即将参加今年的“百花杯”工艺美术奖大赛。

  “去年得了个银奖,她有点不服,今年想拿上金奖。”王涌介绍。

  在绣坊里,高凤兰专门用一间屋子摆放这些年获奖的作品和奖杯。她说:“有的是几十位绣工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有的花费了快一年的时间。一座座奖杯是大家伙劳动的成果,更是对刺绣文化的认可。”

  其中,绣品《童年》获得第49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金凤凰”创新设计金奖。同时,雁绣绣品也已走出国门销往美国、欧洲市场。

  如今,李粉团也已是雁绣坊里的一名老师。高凤兰外出不在的时候,就是她来“坐镇”绣坊。

  像李粉团一样,一大批农村妇女、下岗职工从学徒一步步成为刺绣女工。刺绣工艺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产业,这不仅开辟了不出家门就能就业的路子,还带动了代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多元发展。不久前,雁绣坊被山西省妇联命名为“巾帼创业培训基地”,她本人也被省政府授予“三八红旗手”。

  目前,在雁绣坊的带动下,该县有近3500名妇女走上刺绣创收的道路。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