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雁门匠人成长记

  • 发布时间:2016-04-15 02:31:3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马玉吴晋斌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

  许多年以后,举手投足间已经没有农民印记的王锁贵,谈起儿时的饥肠辘辘仍记忆犹新。

  那天,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胡峪乡望台村村口,记者看到身着灰色休闲西服的王锁贵时,他正望着未开耕田埂上几棵零星的杏树,看起来更像一个踏青者。

  十几年前,以王锁贵为原点,以望台砖雕为起点,雁门代县一个又一个农民加入了古建工艺匠人的队伍。如今,望台砖雕、天顺昌泥塑彩绘、华亭环艺雕塑等古建技艺成为代县农民的金饭碗。

  山西汾阳市国保文物海红塔、大同市辽代古塔、寿阳县“帝王之师”旧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古建文化大院在他们的手中修旧如旧;开封相国寺、广东南华寺、汕头七星寺、洛阳关林寺、威海刘公岛、梅州千佛塔寺的佛像异彩绽放。

  瓦匠好,吃完东家吃西家

  “那时候,家里几亩薄田,一年打不下多少粮食。饿得顶不住,就想着学个能吃饱的营生。”

  村里的瓦匠、木匠常被村民请去做泥瓦活儿、木工活儿,又给钱又管饭,既体面还能吃饱饭,看着村里手艺人吃完东家吃西家,王锁贵打定了学艺的主意。

  10多岁起,王锁贵就开始跟着师傅学当小瓦工。王锁贵非常有心,不仅跟着师傅学,还对比着村里的老房子在石砖上临摹雕刻图案,从瓦工活儿、木工活儿到石雕、砖雕,王锁贵成了一个建筑的全把式。

  20岁刚出头,已经是代县小有名气的工匠师傅了。四邻八村慕名找他来做活儿的人络绎不绝。

  不愁吃喝后的王锁贵,并没有停止对建筑技术的追求。他深深地喜欢上了古建筑砖瓦上的线条,闲暇之余,就向老师傅们求教雕刻技艺,从模仿别人到自己设计雕刻样式,他的手艺越来越娴熟了。

  2000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在地方寻觅能工巧匠修复汾阳国保文物海红塔。小有名气的王锁贵被县文物局推荐了上去。

  “那是头一回去修复国家级古建筑,来自不同地方的工匠和雕刻能人被组织成工程队。”他回忆说,“都是代表家乡来的,大家都铆足了劲儿,不想在手艺上丢自己的人,更不想坏了家乡的名声。”

  修复工程结束后,他拿到了近万元的酬劳。“一次就能顶上在村里好几年的收入。”他说,这次机遇让他认识到了这个行当的含金量。

  自己揽上工程能挣大钱,他觉得自己应该凭着手艺去外面闯一闯了。

  包工队,走南闯北赚大钱

  承建工程,自己一个人不行。回到村里,王锁贵很快组织起10多人的古建团队,带着他们走出村子四处承包砖雕工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做雕刻是个细心活也是个耐心活,手艺人赚的是口碑,干好了才会有名声有主顾。很多村民刚开始不懂这个道理,手把手教手艺的同时还要讲道理。”

  白天,王锁贵带着团队一起做工,从垒砖立缝不超过2毫米到砖雕与图样有出入扔掉重来,他亲手给大家示范。晚上,他又忙着绘图、赶制图样、设计模具。

  时间长了,他的一丝不苟成了大家伙儿共同的标准。这也为他的团队赢来了好口碑。他带领的古建队伍先后承建了大同辽代古塔、寿阳县“帝王之师”旧居、雁门关仿古一条街等工艺砖雕工程。2015年承揽了内蒙古的古建文化大院项目。很多农民和手艺人慕名而来,市场越做越大,团队也从10多人扩大到300多人。

  一个小本子记录着他的雕刻履历。有用3个月完成一面画壁,也有用一年时间做成庭院砖雕,更有用3年时间来修复古建的记录。

  市场让王锁贵尝到了甜头,也促使他在行业竞争中着眼细节、精益求精。

  “常规尺寸青砖的烧制工艺无法制造大型青砖。在施工中,青砖的用料成本就会加大、工时增多。”针对这一问题,王锁贵琢磨出了大型青砖的烧制方法,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青砖是古建的必需品。2007年,他又投资建立了青砖厂,开始在产业供应链上布局谋划。2015年,49岁的他被评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多年研究的大型青砖制造方法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认证。

  公司化,农民匠人抱团走遍中国

  2014年,王锁贵将自己300多人的承包队注册为望台砖雕公司,以企业模式来管理运营队伍。从普通技工、木工到雕刻技工按照计时、计件进行分类付工资。同时,公司给员工入了社保。跟着他多年的村民张泽平不仅成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还是高级技工,年均收入超过了7万元。

  跟随王锁贵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农民匠人走出村落;跟随王锁贵的路径,越来越多的代县人从事起古建筑这一行当。

  山西杨氏古建公司,目前是国家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企业。领军人物杨娥柱、杨美恩、杨美俊是当年镇守雁门等三关杨家将的后裔。

  目前,该公司有2000多名农民工匠,聚集了一大批木、石、泥、瓦方面的能工巧匠,而且拥有众多高中级职称的古建筑工程师,兵分数路,走南闯北,先后承揽了省内外数十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古建筑施工项目。据介绍,杨氏公司每年承揽的古建业务达1.5亿元,实现劳务收入6000多万元。

  “天顺昌”泥塑彩绘是代县的老字号品牌,创办于明末清初,一直延续至今,到了孙元枝、梁荔叶师徒两代,泥塑彩绘工艺更加成熟。传承人胡华泰加以创新,使其泥塑彩绘工艺呈现出造型规整、结构精练、威武雄健、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的特色。由他率领的10个工程队200多名能工巧匠,30多年间已走过了上百个寺院,泥塑彩绘佛像上万尊,深受推崇,每年承揽泥塑彩绘业务5000多万元,目前发展形成10个工程队,吸纳200多名农民工匠,人均年收入6万-7万元。

  2015年,代县雁门工匠创造的产值达5亿多元。

  从农民到匠人,代县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一门手艺、多了一份收入。弥足珍贵的是,他们的工匠精神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给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可以复制的路径。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