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做出大文章
- 发布时间:2016-04-15 04:32:22 来源: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拉面从单纯一家一户的饭碗问题上升到了全县首位富民产业的高度。
●凭借清真餐饮服务业,近一半的张家川农民走出“农门”,走进一线城市创业。农民外出做餐饮服务,练了胆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闯了路子。
本报记者牛彦君
“80后”的马志文小两口儿做梦都想不到创业来得这么顺当,特别是家在地处偏远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闫家乡车古村,又是贫困户的他们。
因为家里穷,马志文早早就出去打工,有想法的他一直没条件创业。去年,家乡免费培训拉面师的消息燃起了他创业的激情。他回乡参加完培训后申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回到曾经打工的城市——武汉,开了一家小型牛肉面馆。半年过去,他给父亲打来电话说,他们的“夫妻店”店面虽小,可顾客盈门。
车古村是迎头追赶的“拉面村”,在起步早的“拉面村”里,一到春节,挂着五湖四海车牌的各种车辆竟然也好似大城市般,在小山村里堵起车来了。
“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
张家川县是陇东南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唯一的民族县,也是国扶贫困县。全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
张家川怎么脱贫?这是县委、县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县委负责同志在访贫时发现,村里盖有好房子的大都是在外开饭馆的。回族人做清真餐饮,一定有出路!张家川县果断抓住打造清真食品品牌的大好机会,于是,拉面从单纯一家一户的饭碗问题上升到了全县首位富民产业的高度。
2013年,“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的致富理念被鲜明地提了出来。
双联行动中,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实施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力争在全国100座城市,发展宾馆1000家,清真餐饮经营户1万户,带动10万人就业致富。
“百千万”工程提出后,全县在全国各地从事清真餐饮业人群呈井喷式发展。县劳务办主任马德介绍,2012年全县一共有3960户人从事清真餐饮业。2013年再次统计时,域外开设清真餐饮店10023家,至2014年增加到1.3万家,截至目前,从事餐饮业的人口已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已经有1.5万家清真餐饮店。
“保你三个月成技师,三年成老板”
富民产业的“井喷”式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张家川县制定了“两免一补”扶持优惠政策,即免费开展“伊香拉面师”技能培训、鉴定和发证;免费注册清真餐饮品牌;对达到“统一装饰风格、统一店员服饰、统一食品简介、统一店面牌匾”“四统一”要求的清真餐饮经营店给予1万元的补助资金。
“伊香拉面培训班保你三个月成技师,三年成老板”的标语广布贫困农村。
“几年时间,先后培训了8000多人,虽然花了600多万元的培训费,但一个富民产业培育起来了。”马德说,现在张家川县已有专门的培训基地,并且开展县、乡、村三级培训,把培训课堂开到了群众家门口。
对于资金短缺的群众外出开店,光有技术还不够。张家川县依托扶贫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每户给予5万到10万元的信贷支持,几年来已为近2000名群众发放贷款9000多万元。
好政策还有很多:张家川县财政每年还安排不低于120万元的财政预算,用于清真餐饮服务业宣传推广、品牌建设等;每年表彰奖励在清真餐饮服务行业有突出影响贡献的青年,给予其一定的荣誉,鼓励引导更多群众从事这一行业……
以往农闲时节,许多农家人无事可做时,习惯聚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甚至蹲在墙根看着太阳东升西落。现如今,农家人纷纷报名上培训班成为新“时尚”。
2015年,“张川伊香拉面师”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成为我省唯一被评为“著名商标”的劳务品牌。目前,全县成功注册了“习连汇”“马艾萨”“丝路伊兰”“雅君”等18个清真餐饮品牌。
撑起脱贫致富半边天
2015年,张家川县有4304名贫困群众走进伊香拉面师的大学堂。学成之后,他们怀揣脱贫致富梦想,奔赴全国各地开办清真饭馆,实现了当年培训、当年拿上贷款、当年开店、当年脱贫。
2015年新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2800家、宾馆440家,累计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1.58万家、宾馆1400家,遍及除西藏之外的全国三十个省区市,从业人员达5.1万人,年创收10亿元以上,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
清真餐饮真正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张家川餐饮还走进了高校,开起了连锁店。同时,张家川人闯世界的故事也渐为外界所知,他们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张家川人外出打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激发了张家川人创业的热情,他们纷纷把餐饮服务业做到了许多沿线阿盟国家。
凭借清真餐饮服务业,近一半的张家川农民走出“农门”,走进一线城市创业。“我们农民外出做餐饮服务,练了胆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闯了路子,整个人、整个家族的气质都得到了提升。”张家川县一位清真餐饮创业成功人士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