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杭州是创业“天使之城”

  • 发布时间:2016-04-08 09:31:11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好多C轮死的公司,犯的是同一个毛病,就是未胜先骄。”

  几天前,IDG资本副总裁楼军在朋友圈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显然颇有感触。

  C轮死,这是一个去年在投资圈里已经热议了一年,今年又在舆论的风口上再度被频繁提及的词——因为有太多尚未形成规模收入(或被证明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拿到了天使投资、拿到了A轮、拿到了B轮,最后没有熬到C轮。比如博湃养车,这家曾被誉为拥有万人技师的“重公司”,因为C轮融资失败继而被迫清盘,黯然离场。

  弹指间,创业还热,资本却冷了。

  2015年5月,IDG资本在杭州设立办公室,成为首个在杭设立office的顶级风投机构,楼军兼任负责人。进驻满一年,对于杭州,他评价如何?对在杭州打拼的创客和准创客们,又有什么建议?以及,对IDG在杭州的投资表现,他又打多少分?

  为还原最原汁原味的现场,且抛开那些虚华的描述,听听楼军对钱江晚报记者是怎么说的。

  说创业者:

  杭州“创业分”仅次于北京

  记者:在杭州设立办公室后,有新投资项目(杭州)吗?表现怎么样?

  楼军:有的。新投资到现在还不足一年,目前没法评价表现,一般早期项目2~4年(培育)才看得出来。

  记者:那之前在杭州投资的项目呢?

  楼军:相当不错,几个“独角兽”已经出来,贝贝网、挖财、铜板街……酷家乐是B、C轮,都是过亿美元的项目了。接下去还投了彩家网络,也是前阿里员工出来创业的。

  记者:从投资人的角度看,你觉得杭州创业者的整体水平如何?

  楼军:杭州的小伙伴最大特点就是做事都挺扎实。就我们投资的项目看,有相当比例的创业者是前阿里员工,基本功都练得不错,特别是运营、地推,从阿里学了很多东西。

  不过,现在回头看,我个人觉得杭州创业者跟北京的相比,格局观稍欠缺一点。北京(创业者)创业第一天就开始看全国市场,杭州的大多数一开始缺少全国视野。他们在阿里平台上看到很多、学到很多,但站在大平台上做事情太容易成功,缺少碰撞。不过已经比其他城市好太多了,杭州互联网创业氛围能排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说投资环境:

  杭州丈母娘好,创业者挺幸福

  记者:创业者对杭州创业环境评价也不错。

  楼军:是的,杭州政府是我接触过最开明的,特别是在创业、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方面。

  杭州有源源不断的创业人才,不论是阿里、网易还是浙大,每年都有人出来创业,有些有经验,有些没经验,但都很有志向。leader(领导者)的输送能保证,创业就成了一半。

  杭州市政府比较支持创业,对互联网的理解在全国也很领先。他们很清楚,支持互联网创业一开始肯定是不划算的:因为创业初期税收肯定上不去,但扶持政策还是得有,特别是招商引资政策。杭州有很多创业园区,让很多有经验的创业者(不只是现任CEO)、高级技术人才,有交流的氛围和场所,良性循环就起来了。

  还有一点,我在跟其他城市创业者接触时很少碰到。杭州女孩对另一半是创业者感觉蛮自豪的,甚至杭州丈母娘也蛮支持创业。换成是上海的你试试,没赚到钱的创业者多半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天天被女朋友骂。

  说心态:

  你一定要敢于犯错

  记者:看项目时是否会比较创始人背景?

  楼军:我更看重创业者本身的理念、格局观,还有学习能力。我们内部分享时常说,看CEO最主要看三个能力:找钱、找人、定方向。剩下的该交给团队做,不该CEO做。

  在我看来,创业者分两类:一类是想赢的,一类是怕输的。想赢和怕输有本质区别。想赢的人,不会考虑能不能赢,而是考虑怎么才能赢;怕输的人,一开始就怀疑自己能否做到。怕输其实是怕犯错,但做事本来就是多做多错,你一定要敢于犯错。

  记者:你怎么考量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

  楼军:投一个项目前我们会跟创始人近距离接触,聊得蛮深的,去了解他、感受他,而不是描述他,不然看简历就可以了。每个投资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所以我们看一个创业者,能看到他的不同面,尽量凑成更完整的判断,这样就不易看错。

  记者:巨头公司的高管离职创业已成风潮,他们会比普通创业者更得投资人青睐吗?

  楼军:我也喜欢(这类创业者),但有一种我不会给钱——他没有融到钱就不离职,这样的人我一定不投。他们一般是看到同事离职创业融到钱了,出于攀比心理而非“all in”心态创业,all in不一定成功,不all in一定不会成功。创业如果不是全心投入很难成功,就算偶然成功了,成长速度也比别人慢,不适合像我们这样的VC去投,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10亿美元+的企业。

  记者:会一票否决吗?

  楼军:不会,IDG非常扁平,每个人都只有一票,即使熊晓鸽(IDG创始合伙人)也只有一票,光他一个人支持这个项目成不了,光他一个人反对,这个项目也不会下马。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支持票数够了就投,这是IDG坚持的游戏规则。

  说投资取向:

  不会拼命投“90后”

  记者:很多投资人去年开始收紧口袋,所谓的“资本寒冬”影响到IDG了吗?

  楼军:我们不会因为资本寒冬或资本泡沫,看或不看某个领域。IDG比较资深的合伙人,看了两个经济周期,十几波起伏,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我们一直保持自己的投资节奏。只不过泡沫期同样一个公司估值高点,投的人更多些,寒冬期时同样优质的项目估值低点,但我们对项目的判断标准从没有变。

  记者:据说90后创业失败率非常高,IDG两年前创立90后创业基金,现在情况如何?

  楼军:我们去年投了100多个项目,近20个是“90后”创业。创立“90后”创业基金是因为IDG希望能更重视年轻人创业,那时我们看到接下来的“90后”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但我们对创业者的判定标准和投资标准没有方向性的改变,因而去年我们最后投的项目中“90后”创业者只占10%。

  “90后”创业群体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我们并不会一定拼命地投“90后”,那太过了,不是一个成熟的投资人该做的事。

  记者:“讲故事”,还能从你手里拿到钱吗?

  楼军:讲故事?看你怎么讲了。有的创业者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拿出一个项目来融资,融不到,又换另一个项目再融。这样的人,我绝对不投。如果一个互联网公司,其创始人在寻求投资时,展示的不是核心技术,而是他认识多少人,有多少领导关系,我绝对不投。互联网创业,永远是用户说了算,这是互联网江湖里的文化。

  说IDG:

  去年我投了中国的乔布斯

  记者:这一年,哪个项目你印象最深刻?

  楼军:就是Rokid。

  记者:你跟Misa(Rokid创始人)不是认识好多年了吗?

  楼军:他去年给我印象最深刻,他在做一个非常前沿的项目,一开始就饱受争议。因为在马车时代你总也讲不清如何去做汽车的事。

  记者:这个项目讨论时有遭到反对吗?

  楼军:有,这个项目太前沿了。IDG干了20多年投资,没有一个项目是全票通过的,只要凑够票数就投。不过当年投脸书时,也是部分人坚决要投,一个人一分钱都不肯投,吵到后来都要掀桌了。任何一件伟大的事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Misa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如果要投资我,希望你们相信我。对这事你们产生犹豫,我随时把钱给你。我需要的是让我们变得更好、提出更多挑战的投资人,而不是更有钱。”

  记者:去年的阿里校友创业琅琊榜,上榜300多家公司,只有他家是做硬件的。我问他怎么看,他说做硬件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楼军:哈哈,他是多坚持多有理想啊。我说服团队,说这是中国的乔布斯。Misa现在成败说不好,但这个项目即使失败我也不后悔。我们就是要投这样有创新性、有理想的创业公司。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