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英国主厨“大米”和他的“胡同厨房”

  • 发布时间:2016-04-06 10:30:3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英国的"美食王"。他不光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还烧得一手好菜。本想来中国学做中餐,但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品尝、制作异域风味的美食,于是他开了一家"胡同厨房",成为一名西餐老师

  你没听错,这是一个英国人教中国人做饭的故事!

  27岁的杰米·比尔博,四年前在北京鼓楼大街附近的胡同里开了一家不起眼的小饭馆,他是主厨,亦是“老师”,他在中国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这个英国小伙儿说话幽默,中文流利,一口京腔儿中洋溢着对烹饪的热爱。比如,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大米”。不仅因为这是东方人餐桌上必备的食材,还因为“Jamie”的发音与“大米”极为相近。于是他把自己的餐馆也就命名为“大米厨房”。

  “大米”出生在英格兰,一岁的时候就随父母移居到香港,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由此培养起了对中国文化和美食的喜爱。他6岁开始就喜欢做饭,曾经在香港的餐厅接受过法国米其林厨师的教导,在伦敦当过副厨师长,也在朝鲜教过当地的厨师做西餐。他18岁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中文,并于2011年来到北京。他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会做中餐的“好厨子”。

  但你可能想不到,这名英国小伙儿在中国的厨艺生涯却是从“摆摊”开始的。身穿一身军大衣,一脸络腮胡的“大米”蹬着一辆三轮车,挂着“大米‘厨房’”的牌子,绕着鼓楼,走街串巷,一路用中文吆喝着自己做的中东小吃“皮塔口袋饼”。

  他这身打扮,立刻招来了生意。他所到之处总会引起围观,很多顾客要求跟他合影。他的照片在微博上火了,移动的“‘大米’厨房”一时成为古都北京一道亮丽风景线。当然,他这身装束也引来了城管,时常要“打游击”。

  “大米”想,与其“东躲西藏”,不如开一个小饭馆。2012年,他找朋友在汤公胡同借了一间闲置的小仓库,并改造成为了带开放式厨房的小饭馆。他在墙上涂了“民以食为天”的标语,准备好了食材、器具,满怀信心地期待着顾客。

  然而,由于位置偏僻,空间有限,“大米”厨房并未引起多少关注,鲜有人问津。一次偶然的机会,“大米”受邀去京郊顺义一所国际学校教家长们做西餐。也许是受当老师的父亲影响,“大米”教别人做饭很有一套方法,他的课立即受到年轻妈妈们的欢迎。

  “大米”忽然明白,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们的口味也在慢慢发生变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卖西餐料理的超市越来越多,大城市陆续开了很多西餐厅,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认识西餐文化,并愿意品尝、进而尝试制作西餐。

  “但是,餐厅与客人很少有交流。除了一些客套话与介绍词,很少会有服务员告诉你吞下去的食物到底是什么滋味,如何做成,”“大米”说。

  他的机会来了!在学校的成功让“大米”备受鼓舞,他决定将胡同里的那间小餐馆,改成一个教大家做西餐的课堂。

  每周平均两次课,“大米”教授的主要是西餐里的经典“家常菜”,比如意大利面,牛油果沙拉,还有牛、羊排等。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进他的厨房,“大米”会提前把食谱放在微博上,目前已经有上万名“粉丝”关注,近百名年轻父母、都市白领成为“大米”的学员。

  他还发挥特长,将中西餐风味结合,发明了很多新的菜肴。

  “这就是我的爱好,我就喜欢研究这个国家(中国)的菜,研究研究,融合起来,做一个融合的(菜)。”

  从2014年开始,“大米”还参与录制了一档电视美食节目。他远到云南去寻找当地的特色菜,并且现场体验烹饪,在网络上播出后很受欢迎。

  不满足于课堂,“大米”还撰写了一本“秀色可餐”的食谱书,目前已经在中国各大书店出售。

  “美食需要交流也需要分享。”“大米”在书中写到,“我的最大目标是要让更多中国人在家里做西餐家常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