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兰中君子”探路产业化

  • 发布时间:2016-04-05 05:38:3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君子兰在世界各地都有种植,南非有,日本也有,每年世界的君子兰爱好者都相约聚会,以花会友,共议产业发展之路。吉林长春是中国最早养兰的城市之一,君子兰也是长春市的市花。

  日前,第十二届长春君子兰节在春莲花卉城开幕,长春市委副书记杨子明到场助阵,展出面积12000平方米,展台700个,其中君子兰展台5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君子兰爱好者齐聚一堂,实现交易额2000多万元,签约金额3000多万元,展会期间还举办了花卉展销、文化展示、花卉论坛、名花评选、插花表演等多项活动。

  君子兰能否撑起大产业

  君子兰在1983年至1985年时曾疯狂过一回,价格被疯炒,一株最高能卖到十几万元,那会儿万元户都少见,一棵小草贵过一辈子的辛劳,让人接受不了。君子兰在1985年疯狂后陷入沉寂。2005年以后,君子兰产业逐渐复苏。单说价格,去年长春君子兰节的“花魁”在随后的辽宁鞍山君子兰节上成交,成交价格为31万元。一般品种小苗10元一棵起步,价格门槛低,君子兰产业化没有价格障碍。

  再看规模。长春市农委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去年末,君子兰种植面积近125公顷,拥有1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温室1200多栋,养兰1.5亿多株,规模以上养兰户2500多户,从事君子兰生产的专业人员达到10万人。“我们将立足本市产业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种兰、商品兰、鲜切兰,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长春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实施“投资拉动、园区建设、市场开发、名牌培育、服务助推”战略,把长春建设成世界级的君子兰产业基地、旅游观光基地、全民创业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但全国最大的君子兰基地已不在长春,而在辽宁鞍山。鞍山养兰大户于庆顺说,鞍山的君子兰规模应该有两个长春这么大。现在大家觉得鞍山走在前面了,是因为鞍山不断地创新,前些年从日本引进了无土栽培的君子兰,叶面簿一些,瘦一些,逐渐被市场所认可,新品种成了市场抢手货。

  杨胜利是黑龙江省君子兰协会副会长,他告诉记者,他来长春参加展销是为了学习和交流。杨胜利在哈尔滨香坊区光明屯花窖有200平方米的君子兰繁殖基地,比起长春和鞍山大户就小很多了。黑龙江的市场也比吉、辽两省小不少。

  养兰人在利用市场升温的机会,作着君子兰产业化的努力。刘伟是长春泓鑫君子兰种植基地经理,他建设君子兰大棚和精品屋,然后出租出去,获取收益。这几年他做了34栋精品屋,每个4.6万元租出去,已经收回投资。“除了精品兰,我们现在发现商品兰似乎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今年年前南方来收君子兰的花苞,每个箭近100元,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数量。这个事例说明市场氛围有了。”

  养兰人的日子还算不错。泓鑫基地养商品兰的租赁户每年可出手的君子兰小苗就有二三十万株,每株10至15元,每年就是几千万元的收入。还可以卖花籽,每株打籽80粒,1元1粒就是80元。小试身手后,泓鑫老板准备再投资3亿元,扩大规模。

  “我以前养的一株‘平板油匠’卖了35万元!”拿过多次“花魁”的长春养兰第一人孙文清对产业化信心满满,他养的君子兰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地。“现在,客户大多通过互联网联系我买兰,销路越来越好,年收入可达四五十万元。”孙文清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两年君子兰产业发展形势非常好,我们这些养兰人干劲十足。下一步,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培育更多新品种”。

  探寻君子兰的产业之道

  吕庆生是一汽退休的工程师,来展会现场的目的是请教养兰高人,如何让他那十几株君子兰长得好起来,他在自家150平方米的房间里养兰,是长春一位普通的养兰爱好者,他自己没有产业,但他认为要形成有规模的产业,君子兰要走出长春,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刘伟分析说,长春没形成君子兰大产业,首先是由于规模还不够大。“像老吕这样的爱好者多,说是有规模的,也仅仅是百八十平方米的小花窖,来收兰的需要的都是批量,而养兰者提供不出同样规格、同样花期的大批君子兰。一年开一次花,花期不完全一样,这样单位时间内的君子兰花就更不好采购,形成不了大市场。”

  政府支持君子兰产业发展的力度也有待加强。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得知,长春市的君子兰市场近几年出现反复,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服务不够。比如,君子兰产业原来是由中小企业局管,后来该产业又转由长春市农委管理。管理异位,影响到企业发展。土地也是问题,城市周边原来大都是基本农田,要种君子兰就要更改土地使用性质为一般农田,占地问题解决不了,规模也就很难上去。

  而养兰群体以老年人居多,创业意愿不强烈。长春养兰人多数是退休人员,养兰是为了修身养性,结交朋友,能挣点小钱养老就行了,缺乏创业、大干的想法。鞍山养兰名人于庆顺是退休人员,养兰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点零花钱”就满足了,想大发展就要多辛苦,作为老年人得不偿失。来自哈尔滨的杨胜利则说,养兰养的是心气,一年卖几个芽子,弄个十几万元挺好的了。

  同时,长春的君子兰产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公司化管理。除了新投资的企业外,传统养兰人都是自己内部倒手,包括卖价值35万元的“花魁”,没有真正走向市场。记者采访到的几位各省养兰名人,都表示自己没有注册公司,也不上税,是一家一户的经营主体,随便卖,随便给,没有规范。价格也是买家卖家商量着来,没有形成市场机制。

  此外,君子兰商业文化仍然缺乏。君子兰被称为“父亲花”,可在养兰圈外很少人了解君子兰。围绕君子兰的特性、文化特点,进行商业包装,目前仍没有人尝试。长春君子兰节期间,除花卉展销外,还举办了文化展示、签约仪式、花卉论坛、名花评选、花卉赠送、插花表演、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但与卖花的主体交集却不多。

  有专家建议,长春应整合原有养兰资源,利用品系优长,发掘长春传统君子兰的基因,加强科研,培养新品种,调整传统养兰向市场化营销转变。政府部门应在土地等问题上给予更大支持力度,让养兰人自己养老,让君子兰产业容纳更多的“40”“50”人员,这对减轻政府负担等意义重大。君子兰如果能真正形成产业,其正面效应将能更好地体现。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