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李敏:“暖调”音乐温暖乡村

  • 发布时间:2016-03-26 07:31:3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蒋培玲

  在听到村歌《秀美利山我的家》获得全国村歌大赛十大金曲奖第二名时,李敏有些激动,为利山村民高兴的同时,也坚定了她为更多乡村制作歌曲的信念。近两年,李敏和她的“暖调”音乐工作室制作的村歌已不下200首,且多为公益。李敏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和吴碧霞、谭晶等都是同学。相较于其他同学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金色大厅等艺术殿堂里演出,李敏却更多地选择工地、村寨等地演出,演唱的也是打工谣和村歌。为何如此选择?带着疑问,记者走进“暖调”工作室。

  歌声回报父老乡亲

  工作室里,李敏正为京郊豆各庄的村歌《美丽的豆各庄》录音。问及为何倾情村歌,李敏说:“我的根在农村,和农村有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乡情。”

  李敏说她是幸运的人,能在音乐上学有所成离不开乡亲们的帮助。出生在河南省长垣县农村的李敏,因家庭条件困难,初中毕业就到鞋厂打工,后来因为天赋出众,当地一所高中给她免除了所有的学杂费。1993年,李敏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但“高额”的生活费愁坏了全家人。这时候,在村支书号召下,并不富裕的村民凑了1000元钱送她上京。“这些都是邻里的血汗钱,拿在手里沉甸甸啊!”李敏说,“最困难的时候乡亲们帮助了我,我要用歌声回报他们。”

  1998年,李敏毕业后进入文化部管理干部学院任声乐老师,但她从没忘曾向她施以援手的人,并将她得到的关爱传递给需要的人。除本职工作之外,她几乎把全部时间投入到为农民、农民工创作音乐当中。2007年,她推出了原创音乐专辑《打工谣———农民工系列歌曲十六首》,呼唤社会理解和关爱农民工。现在,“暖调”每年要录制上千首歌曲,而村歌大概占10%左右,并且都会优先安排。

  音乐传递爱心希望

  “不用再录了,这版已经很好了,老师和孩子们特别高兴。”春节后,远在甘肃兰州的国家一级作曲家李杰给李敏打来电话。“不行,我想再录一版更好的。”李敏坚持。

  原来,李杰偶然来到陇南地区西河的一个山村小学,看到老师成了村里留守儿童希望的寄托,触景生情,创作了歌曲《半夏花开》。李敏深受感动,自掏腰包为他们录制,并组织暖“调合”唱团演唱并录成小样。

  “麻纸上写的是个家,读起它来亲不够它,家中有一些教书的人吆,培育了多少山娃娃,哎,半夏含笑把花开,就像怀抱小娃娃,粒粒都是心上果,朵朵争艳……”李敏一边哼唱一边跟记者解释,半夏寓意含辛苦而美丽,而麻纸是当地一种用麻做的纸……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李敏却说自己也只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别人帮我不求回报,我为何不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呢?”李敏说,“爱是无私的,我希望用音乐来传递它。”

  李敏的爱心,感动和吸引了一批有识之士聚集在她周围,像国家一级作曲家李杰、著名作曲家胡俊成、二炮文工团作曲潘耀、音乐人钟声、著名音乐电视导演张东辉、著名录音师张克强、张晓微和诗人张小川等,还有教师、记者、军人、农民、企业家。“我们都是被李敏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几乎都是随叫随到。”志愿者潘耀对记者说。

  “暖调”音乐温暖乡村

  在基层演出时,李敏发现如今农村富裕了,但是能够提供给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没有跟上。“其实,农民对于接近自己的艺术有非常高的热情。”李敏说,几件小事触动了她。

  有一次,李敏演出途中车坏了,一个送奶的农民工帮忙修好,无以为谢,她把自己录制的专辑《打工谣》送给了他。没想到小伙子听后非常感动,至今仍然保持联系,每年都给她送牛奶。10年前,李敏为家乡长垣县创作了歌曲《我的长垣》,每次回去大街小巷都在放这首歌,令她想不到的是,许多来京务工的长垣人都将这首歌设为手机铃声。

  这些事让李敏意识到,不是农民不懂音乐,而是缺少贴近他们生活的歌曲。“凡是有村歌的村子,农民的凝聚力都非常强,更有自信。”农民对家乡感情深厚,老百姓有很多好作品,但要谱曲演唱录制一首歌,大概需要几万元。租一个录音棚,每小时要400元。为此,李敏把自己的房子改成录音棚,即便如此,每月维护费用也得5万元。李敏说,“暖调”这个平台,聚集了一批词曲家来为农民服务,他们的许多工作都是无偿的。她为能有这样志同道合者而自豪。

  上图为李敏在录音棚里录制村歌。下图为李敏深入建筑工地,为农民工演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