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规划强化管理 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 发布时间:2016-03-24 00:29: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随着北京市四套班子东迁通州等相关因素影响,燕郊等环京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一些城市规划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认为,“燕郊之囧”是长期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剖析燕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教训,对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在承接北京外溢人口等发展大势促动下,燕郊十多年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实现了由一个小镇崛起为一座首都著名卫星城的跨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之前,行政区划藩篱阻隔、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城市管理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燕郊在成就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系列发展难题。记者走访了解到,未来几年燕郊人口预计将持续膨胀,现有的交通、垃圾处理、治安、教育等领域面临的压力有可能加剧,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亟待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应对。
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表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必然带来教育、社区管理、养老、市政设施、交通等需求。但燕郊这些年发展中,房地产高歌猛进,相关配套设施却相对滞后,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预见性和约束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不尽合理,必然带来等交通拥堵、教育资源不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不上等一系列城市运行难题。而且一旦城市格局确定下来,诸如交通路网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就不好解决了。
回望燕郊发展历程,燕郊城市规划相对滞后于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变迁,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但其背后根源主要是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一些规划专家表示,京津冀区域未来增长极可能出现在北京周边地区,这些区域需具备综合完善的城市功能和一定的产业、就业规模,实现宜居宜业目标,而不能只有单一居住功能。河北有关领导也要求,廊坊等地将来不搞“住在河北、回京上班”的睡城,而应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创意、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记者采访了解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为破解“燕郊之囧”带来契机,当地正采取系列措施缓解目前的城市运行压力。交通方面,连接北京的潮白河大桥正在兴建,102国道“瓶颈路”有望南移,轨道交通也有望成为缓解燕郊拥堵的新通道。教育方面,政府将在新建小区配建教育设施、招聘更多教师等方面做出努力。
未来,随着北京行政机构外迁通州、首都新机场建设、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等,毗邻北京的河北三河、大厂、香河、固安、广阳、永清、涿州等地迎来发展契机。一些规划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表示,与北京毗邻的河北热点区域宜未雨绸缪,与北京协同规划、明确定位、协调管理,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卫星城,有效服务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纾解。在城市管理上超前规划,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是京津冀真正实现城市定位明确,产业协同、合理分工。燕郊成为“北漂睡城”而非就业、创业之地,是因为两地工资待遇等差距较大。要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和“燕郊困局”,需解决产业协同问题。北京相关产业真正疏解出来、龙头企业外迁,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外迁,将人口、就业机会等吸附在外迁地,实现“产城融合”,否则“河北居住、北京上班”的难题就不易破解。
二是京津冀热点毗邻区域实现“规划一张图”。一些规划专家建议,未来京津冀有关区域宜打破各自为政、各自规划的局面,京津冀城镇群尤其是卫星城需有清晰明确定位,实现毗邻区域“规划一张图”,在空间、产业、生态、交通等重要层面实现真正协同,切实消除壁垒。
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了经济层面,更多关注教育、医疗、交通、市政等公共服务,强化城市管理和服务。随着北京人口疏解流动,京津冀三地有关部门可根据人口流动趋势建立预警机制,预测公共服务等需求变化,及早通过超前规划、刚性约束等措施,谋划应对方案。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杨皓、齐雷杰、孔祥鑫采写)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