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名校眼中的创新型人才是啥样?
- 发布时间:2016-03-20 01:29:57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中国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19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经济峰会吸引了包括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在内的诸多中外名校高管。他们眼中的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哪些素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能否培育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进行了追踪采访。
名校高管如何定义创新型人才?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能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朱崇实认为,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三个素质:专业的素养、原创的精神和求真的渴望。高等教育对于养成这三大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表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创造力。无论是科学发现、技术创新或是人文思想突破,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在我看来,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种创造性,就是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我称之为创造力的三要素。”钱颖一说。
他认为,创造性精神是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渴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超越现有框架的思考,创造性能力是指实现创新的能力,包括把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行动时需要具备的能力,比如面对失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调整自己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哪些挑战?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说,一直以来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坐在那里听,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比较被动。
“如果让我提建议的话,首先就是要对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创新,解决课堂文化的问题。”苏必德说,我认为能够培养创新精神、着眼未来的课堂是交互型的,是一个由各种各样讨论组成的课堂,而不是被动地单向传递知识的课堂。
朱崇实认为,当前中国大学在教育理念上还没有真正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主要追求,而是把就业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如果哪一个大学就业率低,就会成为这所大学校长最为头疼的一件事。”
朱崇实还说,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也制约了一些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大学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没有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大学选拔人才的机制相对落后等,都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
高等教育如何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说,中国目前处于重要转型阶段,从原来引进和追赶先进技术,转变为培育自己发展的动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
苏必德说,应注重人文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学中的人文教育在即兴发挥、创新、知识的合成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打造创新型的企业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院长盖睿特说,通过大学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富于创新精神,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他认为,高等教育在未来5至10年最大的增长点,不是学历教育,而是终身教育。在线教育或在职培训应成为大学未来的重要工作。
钱颖一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是自由、宽松、容忍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创造性精神才得以存活,创造性思维才得以生根,创造性能力才得以发展。任何一种急功近利的快餐式教育发展方式是不利于创造性教育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梅里特·杰诺说,如何进一步参与全球性教育,进而影响全球思维,已经成为一个好大学的基础。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