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山东高校应一强带动多强

  • 发布时间:2016-03-16 22:31:06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朱苏琴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中心议题。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建议,要突出特色,创新管理,统筹推进域内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刘晓静建议,要突出学科特色,特色就是综合竞争力。高校追求大而全的背后,是学科建设的大锅饭和平庸化,丘陵多峰顶少,是许多高校学科建设的写照。不管你是研究型、学术型的,还是教学型、应用型的,作为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向,都应该有自己的战略思维,而不是盲目照搬模仿。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学科建设,唯特不倒。

  刘晓静认为,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须立足国家需要。学科建设要面向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模式应体现中国智慧。“十三五”期间,国家转型发展的新需求凸现,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农业现代化、中国制造2025、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文化创意等事业,渴求人才。需求旺盛意味着发展机会多,高校发展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突出自身学科的比较优势,凝练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高等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供给侧改革,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创新资源,特别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的供给和占有情况,这等于给高等教育布置了一个大作业。

  在刘晓静看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不可能就一条,也不能千校一面,搞成一个模式。具体到山东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总体设计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倡导有序竞争,尽快明确“两个一流”的大学阵容,如山东大学ESI排名长期列全国前10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明确其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并给予强有力的扶持。要加大省部共建的力度,经济大省与知名大学的结合,一定是共赢的结局。从30年代的“文史见长”到50年代的“海洋学科远东第一,生物学科中国最好”,一脉相承的山东大学和海洋大学见证了中国海洋科学的崛起,应当利用山东大学恢复在青岛办学的机遇,密切校际、校所合作,共同把近海、远海、浅海、深海的文章做足,把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的研究做特做强。齐鲁大地文化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应把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等相关特色学科发展资源整合起来,培养多个学科高峰。域内高校不应是一强多弱,而应该是一强(大学)带动多强(学科),这需要谋略,更需要胸怀。

  刘晓静还同时强调,要通过管理创新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条件。纵观世界高等教育,高水平大学发展,大体有两种模式、路径,一种是“学术积累”,如牛津、剑桥、哈佛等;另一种是“管理创新”,如英国沃里克(华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如果还需要上百年的“学术积累”期,中国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借鉴管理创新走出一条中国式创新发展的道路,才是我国高校“两个一流”建设的惟一途径。为此,要抓住机遇,主动求变,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通过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两个一流”建设创造条件。

  (朱苏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