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存辉:民企既要“走出去”更要“走得好”
- 发布时间:2016-03-11 09:29:4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这既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正面外溢效应,同时也意味着,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实现新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新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下,面对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布局海外、如何在提升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同时,避免“走出去”的失败风险,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机遇。
正泰集团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探索“开放”发展的过程中,主动“走出去”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样本。
凭借以世界眼光做天下生意的国际化路径,这家工业电器龙头企业和新能源领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步伐稳健。从销售产品,到与国外企业和商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再到并购海外公司;从本土出口,到成立海外销售公司,再到海内外产销结合;从产品、技术输出,到服务输出;从本土国际化到国际本土化。在不断练好“内功”的基础上,正泰这样一步一步推进企业“走出去”,最终“破茧化蝶”。
如今,正泰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已覆盖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多地建立了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点,成功实现了本土企业向跨国企业的转型。
这是改革开放给包括正泰在内的中国民营企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幸运的是,正泰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实际上,正泰的国际化发展只是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在新增境外投资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94%;其中非金融类对外投资451亿美元,占总额的43.8%,同比增长36.8%;在商务部批准和考核的13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中,由民营企业控股的有7家,占53.85%。
显然,“走出去”,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在路上,而且,足迹已遍布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是重点。不过,需要看到的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虽然不断加快,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同样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成功者有之,碰壁者也不在少数。
为此,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旨在通过对正泰集团“走出去”的实践进行剖析,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份参考与借鉴。
“走出去”先要抓住机遇
中华工商时报:作为一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优秀建设者,您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开放”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其意义在哪里?民营企业如何适应和拥抱这一理念?
南存辉:“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不管是对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都是一枚“定海神针”。开放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体现出了我国继续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的决心,将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正面外溢效应,也为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要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更深入地参与全球竞争,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优势,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升级。
中华工商时报:“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正泰集团的国际化发展,给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样本。可否介绍一下,近年来正泰在“走出去”方面都做了哪些重要布局?有哪些重点项目目前正在做的?
南存辉:“走出去”是正泰坚持了多年的发展战略,也是“十三五”期间正泰要大力推进的战略目标之一。正泰在“走出去”方面的布局,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首先,正泰一直在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凭借全球化营销体系“走出去”。正泰多年来着力打造“CHINT”和“NOARK”两大自主品牌,同时抓住了欧洲金融危机的契机,稳步提升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品牌影响力。在销售方式上,我们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国外经销商、代理商的销售模式,在北美、欧洲、俄罗斯、南美、中东和亚太等六大洲区80多个国家设立销售子公司和物流基地,在国外实施“本土化”策略,招聘外籍专家和员工,构建多层次的国际营销网络。
其次,正泰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投资总包卖服务“走出去”。正泰目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卖产品”,而是向EPC总包“交钥匙”工程、运营电站收电费等“卖服务”模式转型。我们在巴基斯坦、坦桑尼亚、也门、津巴布韦等10余个国家承建了上百座变电站,取得了33kV-500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工程总包业绩,通过工程总包项目带动产品配套出口。通过工程总包项目,带动产品配套出口。正泰新华的控制系统采用国内EPC总包方、国外项目代理相结合的方式带动产品出口。2015年,正泰高端市场业务拓展取得新成绩,智能高压业务增长20%,工业软件与系统集成业务增长30%,光伏业务増长近80%,电力电子产品在北美市场增长168%,国内外工程总包业务增长425%。
不仅如此,正泰还注重发挥品牌、技术、国际化和投融资等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及欧美等多个国家设立了工厂、研发和营销机构,已建海外地面光伏电站30多座,产品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企联合投资5.05亿美元建成柬埔寨达岱河水电站BOT项目,全套输配电装备都是正泰产品。今年,正泰与西班牙Grabat公司合资研发生产高性能石墨烯电池,掌握了移动储能电池颠覆性技术和应用的主动权。正泰还收购了德国最大光伏企业Conergy在法兰克福(奥登)的组件工厂,为嫁接“德国制造”、提升装备水平打下了基础,为有效规避“双反”搭建了平台。
我们还针对单个民营企业实力弱小的实际,本着“内联大、外联强”的原则,积极“抱团”“走出去”。2015年3月,正泰参与发起的“绿丝路基金”,将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改善和光伏能源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2015年4月,由正泰等龙头企业发起的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关注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在内的重大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
中华工商时报:当前,“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这方面正泰走在了前面。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促使正泰第一时间抓住了这个机遇?
南存辉:正泰国际化最初的考量是:一方面正泰需要进一步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走出去”是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不久,浙江的外贸气氛已十分浓烈,我们看到了正泰与全球最先进企业的差距,决心迎头赶上。
从1992年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到现在,正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伴随着企业发展,经历了从产品输出到服务输出,再到投资并购的不断升级,积极布局海外,提升全球化竞争力。而当前的“一带一路”战略等,又成为了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新风口”。
我常讲三句话:听中央的,看欧美的,干自己的。这也是正泰在“走出去”过程中,得以把握机遇、不断前进的关键。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民营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得好”。我们将围绕“创世界名牌,圆工业强国梦”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坚实推进国际化战略。
“走出去”就要不怕难
中华工商时报:海外并购正成为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途径之一。据我们所知,2014年初,正泰收购德国光伏企业Conergy旗下法兰克福的组件业务,请问,这场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联姻”,给正泰带来了哪些影响?
南存辉:2014年初,我们收购了德国知名光伏企业Conergy旗下法兰克福(奥登)组件厂,这场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联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不仅有效规避“双反”,还为当地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德国东部最大的太阳能工厂。
目前,正泰德国工厂年组件产能300兆瓦,主要服务于欧洲客户,提供高品质组件产品,实现了光伏组件生产的国际化。当地政府将正泰德国工厂附近的道路命名为“正泰大道”,附近的火车站被命名为“正泰火车站”。“正泰大道”或许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
另外,当地优秀的人才和技术能为我们所用,我们正陆续从国内派出技术、生产、信息等方面的员工到德国工厂学习,将德国先进的制造经验引进来,为我们的智能制造注入新活力。从这个案例来看,“走出去”和“引进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购买德国工厂后,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原来在国内传统流水线上需要上百人作业才能实现的产能,现在只要十来个人就能完成,企业整体智能制造水平也大大提升。
中华工商时报:近年来,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在这些“走出去”的案例中,有成功的,但也有不少投资失败的。在您看来,民营企业如何才能避免“走出去”失败的风险?您有哪些建议?
南存辉:“走出去”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我国部分民营企业的“走出去”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管理体制相对落后,适应国外的法律、监管、税务及政治环境的能力尚有缺陷和控制风险能力欠缺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可能导致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碰壁。
例如民营企业在欧洲投资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对当地工会制度、劳工权力保护等方面缺乏充分认识,再如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会造成交流障碍等等。企业在投资时,要聘请当地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充分的法律、技术、财务方面的尽职调查,并尽量物色、聘用当地人为主的管理团队,充分听取工会、员工代表、客户和供应商的意见与建议,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然后,在遵循欧洲当地企业运行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导入中国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循序渐进地实现企业文化和治理理念的融合。
当前,在新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下,民营企业要抓住机遇,发掘和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优势和区域优势资源及要素的结合,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契合自己的市场发展机会,多方携手“走出去”。
这里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走出去”要突破重点,有优势的产业率先“走出去”,同时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华工商时报:“开放”给民营企业带来无限商机,但“走出去”企业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尤其是一些海外发展中国家,整体开放程度低,投资壁垒多,市场环境不规范等原因,让一些“走出去”的企业担忧投资风险,请问正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或风险是什么?正泰是如何度过难关的?请举例。
南存辉:我姓南,所以我不怕“难”,做企业本身就是要直面困难,应对挑战,这是企业家应有的精神。当然,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政治、金融、法律、文化、贸易壁垒等诸多风险与挑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正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确实也遇到过一些这样的难题。
比如说不可控的政治和政策风险,部分地区政治格局动荡,让企业发展变得艰难。如也门、刚果(金)、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叙利亚等国家政局动乱,对正泰在该区域的市场营销和工程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还比如,贸易壁垒与投资壁垒也给正泰带来了不少“烦恼”。近几年,欧美对华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让企业面临东道国设置的层层壁垒。如2013年“双反”初裁结果出来后,中国光伏组件销待欧洲被征收高额关税。2014年年初,正泰太阳能果断收购了德国知名光伏企业Conergy在法兰克福(奥登)的工厂,实现了光伏组件生产国际化。此举不仅有效规避了光伏“双反”,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现在这个工厂已成为德国东部最大的光伏组件厂。
除了这些问题外,企业“走出去”还存在因法律体系差异引起的风险。很多民营企业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没事,其实法律风险的成因很复杂,包括东道国政府谈判中的法律风险、争端解决中的法律风险、国际工程合同所涉及的法律风险等等。为此,正泰引进了海外人才,建立了专业的法律顾问团队,从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过程来防范风险。此外,我还建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防范汇率存在的不可预知的风险,需要做好应对预案。
“走出去”还要自身强
中华工商时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您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企业“走出去”的关系?
南存辉:从企业角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创造需求、引领消费,对推动企业创新驱动,提高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培育新动能等无疑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着力提升国内市场的供给水平,还应关注国际市场供给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努力打造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升级版。
在国际市场上,民营企业仅仅依靠单打独斗是不够的,还要与政府、国企等积极互动,发挥国企与民企各自特长,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协同作用,共同抱团“走出去”。同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绿色、先进、高新产能,是从供给侧促进“走出去”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对提升企业相关产业开放水平,加快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工商时报:在新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下,对于民营企业“走出去”,您有哪些建议或忠告?
南存辉:在新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下,民营企业“走出去”迎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除了要规避来自外部的不可控风险因素之外,民营企业还需要从自身出发,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民营企业“走出去”时,要加强对当地政策法律和投资信息的了解。民营企业在投资、谈判、签署协议时,应让律师把关,做好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等等,还可以向当地中国的商会、法律、会计、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寻求帮助。同时熟悉所在国的风士民情,尊重所在国的风俗习惯,关注并积极参与所在国的公益事业,给所在国人民和客户以“负责任”的企业和品牌形象。
其次,企业要加快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民营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了解国际市场环境,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主要目标国法律法规的人才,包括具有全球化战略头脑、能够成熟操作跨国投资实务的人才。
再者,还要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民营企业产品差异化不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要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民营企业单打独斗是很难成功的。采取“抱团出海”的方式,主动地与跨国企业、竞争对手、互补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有利于企业减小风险,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华工商时报:在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方面,您还有哪些建议或期待?
南存辉:为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因此,我认为,首要的是深化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简化对外投资的审批主体、程序和权责,设立海外投资“一站式”联合审批机构。
其次要建立融资及保险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放宽门槛,积极创新,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同时,还要建立国际产能合作协调机制。将产能合作政策纳入政府间合作机制议题,争取与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货物通关、人员出入境、货币结算、司法、税务合作方面建立多双边的合作机制。此外,还应建交流互动平台。建议有关部门设立针对民企“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的专门机构,鼓励和支持国有、民营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之间,组建共同体,优势互补,抱团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