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产业扶贫让农民“干得来”

  • 发布时间:2016-03-03 08:30:4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李飞

  新春走基层,我走进了贫困村的几户贫困家庭。山东高唐县巩庄村,素有养驴传统,村里人曾靠养驴发家。近十几年,养驴不赚钱,村民没有其他经营性收入,无法摆脱贫困。

  去年,老巩所在的巩义村和高唐县另外7个山东省定贫困村一起,被列入肉驴养殖扶贫项目示范村。一头幼驴市场价约4000元,扶贫项目示范村的贫困户可以获得每头驴3000元的补贴,还可以享受免费的技术服务、饲料补偿等多项优惠。

  得益于这项政策,巩庄村才重新有了驴叫声。全村26户贫困户,共养了50头驴。采访中,记者感觉到,由于扶贫项目的产业选得准,村民们普遍很欢迎。

  巩庄村本就有养驴基础,尤其村里上了年纪、没法出去务工的老人,年轻时都有过养驴经历。有这样的项目扶持,都乐意干,也都干得来。

  项目落实过程,也十分切合巩庄村实际。项目补助指标刚下来时,村民们聚在一起商量:是建个上规模的养驴场一起养,还是每家每户分着养划算?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是庭院养驴:一个人,有个院子,用自家地里的秸秆就能养了。

  此外,贫困户本就资金不足,像牲畜养殖这样的回报期比较长的项目,如果投资太大,难保贫困户不“宰牛杀羊”吃了去。而养驴基本不需要防疫,饲料方面,在鲁西北1亩地种植两季小麦和玉米,收获的秸秆够一头驴8、9个月的饲料,算下来,一户贫困家庭有5亩地左右,养上3、4头驴,除了花钱购买些豆粕等,基本上没有太大投资。

  因为“干得来”,可以想见,明年再来看时,巩庄村贫困家庭一定能沾上“驴”的光。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