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亮开绣女头顶的天

  • 发布时间:2016-03-03 08:30:3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张凤云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如何才能由贫穷走向富裕?他们手上是否有可资利用的资源?他们又缺少哪些冲破禁锢的条件?当他们面对市场的时候,是否有持续应对的能力?

  精准扶贫,显然绕不开这些具体而现实的问题。2012年,一项名为“云南省促进女性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项目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试点,这一引入联合国发展理念并为当地绣女及合作社提供了50万元小额循环金的扶贫项目,由于整合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及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公私部门的力量,并且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的发展而引来众多关注。

  “没钱买雪花膏”的日子过去了

  黝黑而健康的脸庞,脑后简简单单挽个发髻。作为云南省永仁县莲池乡凹泥奔新村彝族刺绣协会会长,李济雁说起普通话来还有点腼腆。

  “以前一家人的收入一年不到1000块钱,也就种点洋芋。我们那里海拔很高,一亩地产几百斤。因为米要买着吃,洋芋也都当口粮来用了。之前是没有公路的,也没有电,现在搬到新村了,这些问题解决了。可是大家手里还是没有钱,挣钱的地方少。”李济雁说。

  而女人们的负担似乎更重,因为她们往往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下地劳动,还要带孩子、做家务、照看家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年轻女人们背上背着一大堆柴火、手上还领着个小孩子的画面。

  “说起吃东西,那就先说肉吧。一家人养一头猪,过年的时候杀年猪,一年到头就吃那头猪。小孩子营养不良的很多,奶粉、冰糖也没有,原来在山里面也买不到,有些村里人也没钱去买。姑娘、媳妇买个扎头带、雪花膏,一块钱、两块钱都是向老公要。”李济雁介绍说。

  而自2012年“云南省促进女性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在永仁县实施,永仁县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得以正式成立。村里这些原本被阻隔在大山深处的女人们,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和手中的针线,使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一大截。

  “云南省促进女性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在此落地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社区参与式扶贫”理念的引领下,协会得到了包括提高合作社运营、商业管理及传统手工艺技能方面的培训、小额贷款以及商业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帮助。

  “现在一个绣女一年大概能挣1万多块钱。我们这个村子聚集了7个搬迁点的人,男的出去打工,可以说剩下的老的小的全部在家里刺绣,光靠刺绣就可以维持家里的开销。有的甚至比男人挣得还多。”李济雁开心地说,没钱买雪花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受益的不只是李济雁和凹泥奔新村的绣女们,截至2015年底,共有2600多名这样的农村妇女得到了该项目的帮扶,凭着彝绣这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绣女们人均月收入已经由750元提高到了1300元。

  重回村庄的母亲们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不单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伤害,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也与远离父母有很大关系。而这些暴露的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毕竟,能在自己的家乡过上富足而体面的生活,很多人是不会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莲池乡这个位于金沙江水系的乡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村庄,满怀希望地去城市寻求一种更好的生活,也就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们。

  “小孩好可怜。”李济雁说,“之前在大山里,妈妈都是在家里,后来就有一些跟着老公出去打工了。孩子就放家里,老人照看着,一年到头都见不到面,见了面大人都心疼地哭,走的时候大人孩子都舍不得。还有就是,孩子在家不听话,老人也管不了,教育也跟不上。”

  “云南省促进女性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妇女回乡创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一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难题。据统计,几年来,在项目实施地,依靠彝绣产业回乡创业的妇女达457多人,结束了558名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母亲的岁月。

  也因为彝绣是纯手工艺作品,绣女们的工作显然不需要像大工业生产那样,被集中在工业作坊或者基地里进行。于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也是符合当地实际的作业方式。

  “我们现在就是拿订单,设计好了,就把绣样发给绣女。她在家里还要照顾小孩、老人,还要做家务,就带回家里去绣。绣好了我们再收上来。”李济雁说。

  项目负责人也告诉记者,除了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外部资源与渠道,提升绣女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能力外,项目更关注的是整个社区的发展,因此扶持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个人,而是合作社或者协会。

  “这些绣女们组织在一起能够发挥更大的能动性,遇到问题也可以在小组内得到帮助和解决。通过她们的努力,把彝绣这种带有文化特征的产品真正发展成一种产业,从而达到‘基于文化、改善生活’的目的。”这位负责人说,为了寻求传统文化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防止文化资源因过度开发沦为市场化的牺牲品,在产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都尽量邀请本地的手工艺人参与其中。

  乡村文化产品与市场对接之困

  当然,关键的问题还在于,绣娘们一针一线做出来的产品是否能够持续地卖出去?并且可以卖上不错的价钱?能否持续地被市场接受?这也是决定绣女及其家庭以及所在村庄的脱贫致富之路能否持续的最根本的因素。

  “我妈妈在村里也是个彝绣能手,但是她以前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几块钱,没有销路。我们做的那些服装只能在本区域销售。”李济雁说,市场有限,买的人不多是她们最大的困难。除此之外,外面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以及设计人才的匮乏也是很急迫的事情。

  正是基于对这些情况的把握,项目启动以来,就尽可能地为绣女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开拓眼界,使她们有了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专家学习配色、技法、订单管理和开拓当地和国际市场等方面技能的机会。并且借助玫琳凯公司的优势向其传递商业经验,包括如何建立品牌,如何参与市场的竞争,邀请国际手工艺大师参与设计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以提高彝绣的实用性等等。由于绣女们从未有过大批量合作订单经验,玫琳凯公司还帮助她们制定生产计划,并提供刺绣模板,传授质检和监督要点等商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提供了专业的电商运营培训,以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显然某个环节上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减贫致富的不可持续。2月2日,在“云南省促进女性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结项报告专家咨询会上,也有专家提出,还需对这些彝绣产品进行深入定位,如何建立稳定的可持续的销售模式也还需进一步探讨。而去年绣女与玫琳凯达成商业合作,为其刺绣一款公益手包就是其进入社会化流通领域的一个很好的开始。

  有关专家也表示,在扶贫领域,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如何建立合作关系,以及企业如何分享商业经验,或者将扶贫对象纳入商业发展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资助方和被资助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也可以变成一种商业上的合作关系,从而使脱贫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不如帮她们建一个鱼塘。”对于如何发展的问题,有关专家还建议,关键在于还权和赋能。包括能力构建和权利赋予,应该是外部力量介入和内生力量激发的有机结合。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