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培训送到家改种有底气

  • 发布时间:2016-03-02 08:30:4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王雄雄樊晓威本报记者鲁明

  2月26日,甘肃省静宁县原安乡吉林村村民孟金玺购买了6袋“撒可富”复合肥,今年,他准备抛弃以前只用尿素、磷肥等单质肥料种植玉米的习惯,决定尝试一下底肥采用均衡型复合肥,喇叭口期追施尿素的施肥方案。

  “投资成本差不多,还是每亩120元左右,但专家说这样施肥更高产。”孟金玺的这个决定,源自此前不久原安乡政府举办的一场“土壤养分测试和玉米田间配方试验结果”的培训会。

  地处陇东的原安乡海拔1800米以上,由于高寒干旱,长期以来,玉米是当地群众种植的主要作物。原安乡历年的产业规划报表显示,这里玉米种植面积一直保持了相当规模,2014年全乡玉米种植面积仍高达2万多亩,占该乡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但2015年以来,当地以玉米为主的种植结构开始得到迅速调整。

  得益于甘肃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国家及省上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政策,去年以来,原安乡在甘肃省审计厅的帮助下,加大了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积极主动改变种植结构,加快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去年全乡玉米种植面积压减1万亩。“腾出来的这1万亩土地,其中6600亩我们栽植上了早酥梨,300多亩种植了中药材和小杂粮,剩余的则全部种上了马铃薯。”原安乡党委书记赵小灵说,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其实紧紧围绕着两个方面来开展:一个是“压粮扩经”,在留足口粮田的基础上,压缩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二是在“低价低产向高价高产上”上做文章,“品种改良前,一亩玉米最多不超过3200株,产量1200斤左右,引进‘五谷704’等玉米籽种后,通过密植,亩株量达到3800株,亩产达到1700斤,增幅40%。”

  2014年,吉林村村主任李刚家的20亩地有一半种植玉米,去年,在乡上的培训和引导下,他将玉米种植面积压缩到了5亩,栽上了6.6亩早酥梨。对此,李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4年他家的玉米亩产在1200斤左右,当时市场收购价每斤1.1元上下,一亩种下来毛收入1320元,扣除肥料和地膜投资成本,还能收入1100元;2015年亩产达到1500多斤,但市场收购价每斤却不到0.8元,扣除成本,亩收入却不足1000元了。“有了政府的培训和引导,农民种地就有了方向。”李刚告诉记者,今年,他会将功夫重点下在“务果”上,“玉米种上3亩自己养牛用就够了”。

  赵小灵向记者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原安乡早酥梨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亩,苹果、中药材、小杂粮8000亩,玉米种植面积将最终被控制在1万亩左右,届时,全乡以经济作物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将初步形成。

  原安乡借助培训引导玉米种植面积调整优化的探索和实践只是静宁县的一个缩影。作为甘肃的农业大县,随着近30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玉米——这个昔日当地种植面积超过80%的粮食作物已经被经济作物——苹果所替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静宁县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玉米面积被压缩到了50万亩以下。

  静宁县农技中心主任刘文乾介绍说,目前,玉米在静宁的种植区域现在完全可以用“泾渭分明”来概括:全县24个乡镇,玉米种植全部集中在海拔较高的西北部10多个乡镇,南部5个乡镇全部种上了果园,农民已变成果农了。

  “静宁县坚持把培训、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千家万户,逐步促进全县旱作农业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刘文乾说,“种植玉米主要是为了青贮发展养牛,而养牛则又能为全县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大量优质的农家肥,玉米种植、养殖、果品产业开始形成一个可循环的产业链。”

  2016年,静宁县全膜玉米的种植面积为44万亩。“44万亩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种植面积,面积太大会出现生产过剩,造成滞销;太小则不足为发展养牛提供饲料来源。”刘文乾说,“在技术培训上,今年县上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以全膜双垄沟播秋季覆膜为主推技术,配套推广优良新品种和土壤深松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形成静宁玉米种植的综合抗旱技术体系。”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