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 发布时间:2016-03-01 05:59:27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全方位的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对于基层环保部门而言,监察执法力量不足往往是常态。有限的执法人员要面对为数众多的企业,难以一一巡察,而企业非法排污行为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且手段隐蔽。环保执法人员疲于奔命,排污的“漏网之鱼”却逍遥法外。如何有效加强环境监管是棘手难题。
近日,发改委发布了《“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内容包括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这将给环境管理部门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为破解环境监管难题提供有效的技术及管理手段,让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所遁形。
通知提出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增加监测污染物种类,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以及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等。这是为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加强对污染物的全方位立体监测,让环境管理部门对污染物排放情况了如指掌,及时发现企业违法排污行为,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同时,通知提出加强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这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通过抬高污染企业的信贷门槛,倒逼企业真正将减排落到实处;同时杜绝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让污染企业寸步难行。通过政策机制的设计,扭转环境保护历来“老实人吃亏”的现象。
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错综复杂,光管控污染物还不够,还要把生态资源家底摸清楚、管起来,不能任由无度“挥霍”。因此,方案提出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会同地方政府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针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各类生态要素,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积极推动生态红线监测、生态红线一张图建设。全面强化生态安全的网络化监管。由此筑牢生态环境容量的底线,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提高再生资源交易利用的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互联网平台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缩短了用户和厂商的距离。目前已经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如“爱回收网”,尝试在电子垃圾的回收与再利用领域创业,参与搭建城市废弃物回收平台,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