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坚守,为了这片蔚蓝
- 发布时间:2016-03-01 05:59:31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自然》杂志日前发表全球海洋实时观测研究综述文章,我国在国际海洋监测方面作出的贡献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日前,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在线发表了由18个国家的27位作者共同署名的综述文章《全球Argo海洋观测15年》,全面回顾了国际Argo计划实施15年来取得的卓越成果,并展望了未来Argo海洋观测及其资料应用研究的广阔前景。这27位作者中包括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许建平。目前,他担任国际Argo指导组成员和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
Argo是“实时地转海洋学观测阵”的英文缩写。如同陆地气象站组成的天气预报观测网一样,“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中的每一个大洋探测浮标相当于一个探空气球,在全球大洋上广泛分布着数千个探测浮标,共同组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实时海洋观测系统,即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
在过去15年中,国际Argo计划通过世界上30多个成员国的共同合作,建立起一个由3000个卫星跟踪的自动探测浮标(简称“Argo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广泛收集全球无冰覆盖的深海大洋上从海面到2000米深层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资料,并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和应用。无条件开放的Argo数据极大地激发了各国科学家探索和研究海洋内部状态的热情,深入了解海洋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以及改进天气预报,发展海洋模式,提高对天气、气候和海洋预测预报准确度的热情,并在海洋、气象、渔业、交通等众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业务化应用中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
目前,随着剖面浮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国际Argo计划正在从全球无冰覆盖的大洋向着两极季节性冰区、深海、边缘海和西边界流海域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等领域拓展,并将最终建成一个至少由4000个Argo剖面浮标组成的覆盖水域更深厚、涉及领域更宽广、观测时域更长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Argo计划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石,更是国际科学合作的典范。
“我国是第九个加入国际Argo计划的国家,也是9个有能力向全球Argo资料中心实时上传观测资料的国家之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Argo观测及其应用研究的机构。”许建平介绍,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累计布放了350多个Argo剖面浮标,目前仍有170多个在海上正常工作。我国在30多个有能力布放浮标的国家中位列第五。15年的坚守不仅为我国在大型国际海洋合作调查研究计划中占得一席之地,也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同步共享全球Argo海洋观测资料的难得机遇。
1998年以来,近40个国家的科学家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与Argo有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超过2300篇;自2010年以后,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200篇以上,到2015年底达到了370篇。其中,中国累计发表310篇,仅次于美国的680篇,在全球排名第二,充分表明了中国对国际Argo计划及其全球Argo海洋观测所作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许建平认为,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国产北斗剖面浮标得到国际Argo组织认可并开始用于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建设,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发起并组织建设覆盖“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海洋观测网与保障服务系统,帮助沿线国家参与布放浮标及维护区域海洋观测网,共享浮标观测资料及相关数据产品,发布覆盖“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的海洋环境预报产品,为沿线各国海洋资源开发、海事安全、海洋运输、海洋渔业管理和业务化预测预报,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更多的海上公共服务产品,使“海上丝绸之路”区域Argo海洋观测网成为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本报记者 杜 铭 通讯员 孙朝辉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