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馆陶小镇:“乡愁”撑起文旅产业

  • 发布时间:2016-02-27 08:30:5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见习记者申相磊

  今年正月初一至初六,河北省馆陶县“小镇”游客爆棚,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等5个小镇接待全国各地游客33万人,仅寿东村初一一天即达到5万人。作为华北平原上一个没山缺水少绿的贫困县,馆陶“小镇”旅游强烈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波带领“乡村文化意象研究”课题组深入馆陶调研认为,馆陶以乡村文化核心,通过打造多样的文化小镇,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现代化发展从深层来说,是文化的发展,馆陶的发展正是抓住了这一内核,巧妙地对农耕文化做了发掘和创新。”张立波说。

  农事体验与科普两相宜

  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馆陶小镇的最大特色就是保留了传统农耕文明里典型的文化意象。老井、老石磨、村小学旧址、老钟、八十年代孩子们玩的“铁圈”……记录着华北平原农村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在馆陶基本都能找到。

  在粮画小镇,课题组中“90”后的年轻人看到秋千广场,都飞奔过去。争先恐后地荡起秋千,欢笑声、尖叫声和小镇孩子们的笑声融为一体。课题组成员虞如意开心地说:“置身粮画小镇,就像在自己的故乡,很亲切,在这里我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也想念起父母亲情。”“啊,这就是以前的课桌吗?太不可思议了。”看到教育小镇旧小学的长木板课桌时,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贾子贤很是吃惊。

  “这也是很多游客的反应。”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徐海敏说,“文化小镇不仅可以让游客回归质朴、寄托乡愁,同时也是农业教育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成为他们认识农耕历史、延续乡土记忆的重要窗口。”

  同时馆陶的乡村文化意象不局限于清一色的“老物件儿”,而是巧妙融合了现代城市文化元素。建于1910年的那座百年老屋临近处就是一个时尚的现代咖啡馆。历史沧桑和时代进步在这里交相辉映。

  文化景观与经济发展结合

  馆陶小镇如此火爆,不仅在于不同小镇能够找准自己的文化定位,打出文化特色旅游牌,也在于能把文化景观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如粮画小镇寿东村,多姿多彩的“粮食画”,已经成为当地一项支柱产业。“粮画”创办人张海增,现在他已拥有自己的公司和近百人的制作团队。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现寿东村从事粮画创作的达40多户,并带动周边村300多名群众。春节7天,海增粮艺中心粮画销售一空,订单排到了5个月以后;寿东第一户美丽家庭——师献巧家,每天销售粮画、食品5000多元。除了加工车间,寿东村还建有粮画坊,用于粮食画作品展示,从而将粮画文化产业化,同时也是将粮画产业作为一种文化记录、展示出来。

  “馆陶小镇乡村文化发展和表现都不是空洞的,而是有人来具体支撑的,其持久生命力在于从农耕文化元素中发掘出独特的产业链条和经济效益。‘粮画’是艺术也是产业。”张立波说。

  合理开发生产生活两不误

  以往不少农村在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时,容易出现为开发乡村旅游,大拆大建,移民迁村,对乡村文化采取隔离式开发,破坏了文化的“活态”传承。

  谈到馆陶小镇文化开发建设,县委书记谢继炯介绍,馆陶是在既有的村落进行,尊重原貌,摒弃大拆大建,村民还是原地生产和生活。“游客可以参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直接交流互动。”

  对此,张立波表示,“馆陶的文化开发模式不仅实现了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之间的良好平衡,更实现了农耕文明传承与当下村民生活的和谐统一,这是传统乡村文化和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得益于乡村文化的合理开发,游客在这里看到的不是纯粹的“过去”,而是一脉相承的农村发展历程。村民在这里不仅可以回味苦尽甘来的幸福味道,也吸收着如同一幅幅粮画“中国梦”、“公民道德规范”所彰显的新时代文化价值。在这里,乡村文化不是在历史之中,不是在生活之外,而是一首灵动的当下生活进行曲,村民出入其中,与之融为一体,延续着,创造着,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符号,在向世人传达着“生活本身就是文化”的理念。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