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现代化主要发展趋向(未来走向)
- 发布时间:2016-02-21 08:23:0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在经济、科技、社会生活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现代化过程,伴随着城市化而不断演进。但城市现代化不同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类生活方式由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资源在乡村和城市的均衡配置过程;而城市现代化则是指城市本身质量的提高。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多要素的复合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城市现代化不仅包括城市作为空间载体的物质环境现代化,更主要的是城市作为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现代化;二者的有机结合赋予城市更多功能,能够更好满足人类社会进步的需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社会信息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与之相适应,我国城市现代化主要出现了以下三大发展趋向。
城市治理理念与手段的数据化、信息化水平提升。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实现城市治理理念与手段现代化,就是城市发展的规律之一。现代社会运行依赖于高度的社会分工,城市治理也是通过多部门分工协作进行的。然而,专业分工细致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部门间的协作变得更困难,进而降低运行效率,这显然有悖于城市治理高效运行的初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我们可以建立城市数据中心和城市信息模型,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和治理协同。这有些类似于将军事领域的数据链系统和兵棋推演思路应用于城市治理,充分运用统计学、概率论、博弈论等科学方法,建立城市中各子系统的运行模型,实现高效、协调、共享的城市治理目标。高效、协调、共享的理念应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在建筑设计上,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设计手段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在城市规划上,关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研究与实践也在逐步深入,多规合一已在一些城市开始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这些都将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新手段。
城市经济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程度增强。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是物流、人流、信息流等要素在流通和交互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化。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的竞争力日益取决于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城市的经济实力日益取决于要素聚集产生的交互效应和规模效应、取决于高密度带来的高效率。城市发展得益于高素质人群的聚集,而吸引这些人来到城市的不仅是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还有城市提供的生活保障。相应地,城市的主导产业正在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制造业向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现代装备制造业提升。同时,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应运而生,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智慧城市的支撑体系,绿色低碳的能源、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都将得到提升。它们更加注重效率和运行过程中的实时反馈应变能力,充分体现智能化的特点和优势。城市建筑也将成为物联网的组成部分,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调整运行状态,给人以更好的生活体验。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的人本化、个性化特色彰显。现代化的目标随着人的需求转变而变化。因此,城市现代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在信息化时代,社会进步将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是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信息化社会鼓励人的个性化发展。这启示我们,城市现代化首先需要市民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现代人的特征,积极追求自由全面发展,表现出对创造与创新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探求;其次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化,包括营造更加开放包容、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在制度设计上表现出对人本身的尊重,这样才能让现代科技支撑的现代化的空间环境持续高效运转。具体来说,应通过人本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又将成为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条件,从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品质提升,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
(作者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21日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