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坊式到规模化的“拉面经济学”
- 发布时间:2016-02-19 00:31: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你走进路边一家“兰州拉面馆”就餐时,其实很可能身处一名青海人开的餐馆。1988年,青海化隆人打着“兰州拉面”的招牌在厦门市开了第一家拉面馆。以此为发端,来自青海省东部的拉面经营者纷纷效仿,闯遍了我国大江南北,相关产业几乎覆盖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的所有市、县。目前,他们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的拉面馆数量达2.12万家,从业人员达14.7万人,相关营业年收入超过100亿元,已占据我国拉面经济的大半壁江山。
如今,第一批创业者逐渐退居幕后,青海拉面经济的大旗开始由年轻人扛起。和父辈不同的是,在“拉面神话”的光环背后,他们对这一行业的未来感到深深地担忧:品牌观念淡薄、产业结构混乱、服务意识差、法律素养缺失……这些都极有可能导致拉面行业的没落。
2015年5月,首家服务于本省拉面人的拉面服务中心在青海挂牌成立,引发了一波轰轰烈烈的拉面经济转型升级浪潮。
变作坊式经营为连锁品牌经营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省级破案尖兵、省级审讯专家、青海省劳模……无论其中哪一项荣誉,其背后都有着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辛苦,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荣誉均属于一位“80后”青年——马青云。
马青云家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要洞村,迄今为止,他仍是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2005年毕业后,23岁的马青云进入西宁市公安局工作,一年后成为一名刑警。入行没多久,头脑灵活、善于钻研业务的他就荣誉等身。然而,2014年,马青云却辞掉了这份曾给他带来不少光环的工作,脱下人民警察制服,一头扎进了创业大军的浪潮。
“我‘下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马青云说。马青云有3个哥哥和2个妹妹,都在苏州等地开拉面馆。辞职之后,家人希望马青云也开一家拉面馆,因为有家人帮扶,上手容易,来钱也快。为此他专程去苏州进行考察,但他发现,所谓“经营得还不错”的拉面馆,其实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多数拉面馆仍在使用‘兰州牛肉拉面’‘西北牛肉拉面’等招牌,没能形成合力,树立起青海拉面自己的品牌。”马青云说,有些拉面馆的门面装潢倒是漂亮了,但是服务质量没有任何提升,老板的眼光也不够长远。
马青云出生的地区地处青海东部,被划入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区,这里高寒干旱、土地贫瘠,农民靠天吃饭,常年广种薄收,本不肥沃的土地上承载了过多人口,而这正是数万青海人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开办拉面馆的直接原因。
“这些商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提档升级、连锁经营的意识和胆识欠缺,依然沿袭传统家族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规模小、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弱。”马青云说。
“近30年里,青海拉面馆中也冒出了一批类似‘中发源’‘夏雪花’‘伊滋味’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连锁店。这些店装修精致、有统一标识体系、服务质量较高,拉面平均能卖到20到30元一碗。相比之下,传统拉面小店最多只能卖8元一碗,差距不可谓不大。”马青云说,消费者如今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一味因循守旧、保守经营,势必会被市场淘汰。
与此同时,近年来青海在外地的拉面店招工难、清真食材供应难、信息交流渠道狭窄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而政府的利好扶持政策却因为各地拉面店分散经营、信息不健全等现状,没法进行有效传导和落地。
马青云告诉记者,目前拉面行业积弊太多,如果固守于传统经营方式,这条路终会走向死胡同。作为青海东部的重要脱贫产业,拉面馆承载着太多家庭的梦想和希望,值得他去付出努力,推动这一产业早日实现转型升级。
2015年5月7日,马青云筹备一年多的“拉面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以西宁拉面服务中心为核心、全国15个拉面服务站为依托,它未来将面向全国开展拉面信息推送、清真食材配送、餐具厨具供应、相关政策发布、工作人员培训等服务。
“为了更好地对两万多家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青海拉面馆开展统一针对性服务,我们还吸收了各地的大型拉面企业力量,欲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迈向品牌化、连锁化道路。”马青云说。
从清真食品配送铺开盈利之“网”
走进西宁市城东区杨家一巷巷口,一栋整洁干净的小二层楼跃入眼帘,墙面上“为拉面人服务”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春节期间,不少青海拉面商人从外地陆续返乡,来到拉面服务中心询问、商谈合作事宜。
“我在苏州新开了一家拉面店,这次来下了清真牛羊肉、调料、灶具的订单,总共花了14000元。”客户马春义说。
马春义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水库滩村人,32岁的他在苏州拉面馆打工十余年,去年刚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拉面店,新年过后准备开第二家。“去年我就在拉面服务中心下了订单,他们承诺不满意可以退货,而且三个月内付款即可,价格方面比以前便宜许多。”马春义说,关键是服务中心的食材能够保证清真,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在外地开店的商人绝大多数都是穆斯林。”马青云说,然而,在内地尤其是一些沿海地区,清真食材采购相对困难,其中近10万家拉面馆的食材都要从西北地区采购,所需物流费用大大提高了经营成本,与此同时也难以确保食材的清真。目前青海拉面服务中心正逐渐在全国形成统一的食材加工配送网络,上述问题三年内就有望得到解决。
2015年,青海拉面服务中心通过合作、入股、兼并等方式,整合了一批在全国各大城市分散经营的拉面食材配送企业及个体户,目前已在北京、广州、三亚等25个城市合理布局了专业、统一的清真食材配送网点。通过统一采购、统一发货、统一运输,物流成本被大幅压缩,其清真食材在各地的售价比原来至少降低了10%,目前已吸引各地85%以上的青海拉面馆前来购买服务。
“随着未来业务量的不断加大,我们将和各个环节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所需成本还有较大的压缩空间。”马青云说。
如今,借助清真食材配送服务,起步之初的青海拉面服务中心已经迎来盈利。马青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立拉面服务中心之前,他在清真食品配送领域“试了试水”,2014年共找到了100多家客户,实现销售额200万元。2015年,拉面服务中心的客户发展到1000余家,销售额一下猛增到2000多万元。据此预计,到2016年底,仅清真食材配送领域,拉面服务中心就能吸引到5000多家客户,突破1个亿的销售额。
据马青云介绍,目前拉面服务中心还聘请了在地区有影响力、有威望的数名阿訇成立清真监督委员会,对食材的生产、加工等环节进行监督,结果定期公示。此外,他们还建立了严格的食品监督追溯体系,一旦遇到问题,消费者就可以从产品信息上追溯食材来源、加工厂家等相关信息,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清真食材配送服务的客户为基础,拉面服务中心未来将在各地布局分中心,逐步拓展人员技术培训、创业资金借贷等一系列有偿服务,以及政策传导落地、信息推送、困难援助等无偿服务。同时引入会员制、利润返点等制度,推动各地拉面馆实现抱团合作,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系统
“我们最终要做好的,不仅仅是一碗拉面。”谈到拉面服务中心的未来发展战略,马青云沉默思考许久后,认真地告诉记者,拉面服务中心目前正将目光转向电子商务平台,已投资近60万元,将于一年内打造出线上线下拉面服务一体化系统。
据青海拉面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石大强介绍,他们将争取在今年3月1日前实现“中国拉面”APP的上线,开通在线拉面商学院,将拉面行业相关知识整理成一套体系,以便于针对从业人员的管理经验、法律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展开系统培训。同时开通拉面APP网上商城,邀请青海特色产业、青海清真食品企业入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该APP还将设立与拉面产业相关的政府服务板块,提供产业帮扶、法律援助等服务。
通过电商平台及APP发展,青海拉面服务中心在强化线下服务、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最终将建成青海拉面经济数据库。除了收集客户注册需要填写的信息外,拉面服务中心下一步还将开展信息普查,将各地拉面馆的地理位置、规模、盈利情况、相关困难等信息录入电子数据库,这一方面有利于拉面服务中心开展精准营销、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为政府决策、施策提供参考依据。
“以精准扶贫为例,开拉面馆的青海人大多来自东部连片特困区,一家拉面馆能否开好可能决定着一户人家能否脱贫。结合我们提供的数据对其进行产业扶持,政府可实现精准发力。”马青云说,青海拉面馆一直有“传帮带”的传统,政府还可以通过数据库一目了然地发现哪家拉面馆缺人手,把一些贫困户中的青壮劳力介绍过去打工。
为向外部输送更多合格的拉面产业从业人员,除线上培训外,青海拉面服务中心还将在化隆县群科新区建立一家拉面培训学校,目前当地政府已经给马青云他们提供了场地、电子设备、办公用品等,资金投入近500万元。学校开办后,培训内容将包括技术能力、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
“拉面服务中心的业务将逐步覆盖到全国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据此预估,我们未来可能会有数十倍的增值空间。”马青云说,然而,他的最终目标不仅限于国内,而是要推动青海拉面人抱团出海,共享政策红利。
马青云说,穆斯林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市场庞大,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策略,正是青海拉面走出去的好时机。“比如我去马来西亚的时候发现他们对中国人特别有感情,也比较适应我们食物的口味,一些开在那里的青海拉面馆由于物美价廉,生意非常红火。一些当地朋友鼓励我创造、争取条件,多‘引出去’几家拉面馆。”
近期,青海拉面服务中心组织了第一批28位有着多年经营经验的拉面企业家去马来西亚进行考察。经过讨论,他们准备合伙在吉隆坡的双子塔、吉隆坡机场等地开几家拉面馆,其中一家为旗舰店,其余的设为分店,预计将于下月动工装修。
“孟加拉、土耳其的商人也和我取得联系,发来了邀请函,希望我们尽快过去考察市场。”马青云说,中国清真餐饮文化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世界舞台。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