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五万农民“下山脱贫”的探路者

  • 发布时间:2016-02-07 05:20:1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董主任,我们村要庆祝下山10周年,准备演5天5夜大戏,您一定要来啊。”春节前夕,浙江省武义县西联乡几位村民见到董春法,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在革命老区武义县,谈到下山脱贫,人们就会马上提起董春法。他的名字与下山脱贫紧紧连在一起,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尤其是广大下山农民称赞。自1993年上任以来,董春法在武义县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换血式扶贫之路,帮助全县5万多贫困农民走出大山、告别贫困。今年74岁的董春法2003年从县扶贫办主任岗位退休后,至今仍为下山民众奔走操劳。

  武义地处浙江中部,三面环山。董春法上任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严酷的现实:全县23个乡镇3万人,有13个乡镇11万人戴着贫困“帽子”,其中8万多人居住在高山区和深山区。

  面对现实,董春法做的第一件事是深入南部贫困山区走访调研。3个多月里,他走访了212个建制村、734个自然村,亲身感受到了深山居民在行路、上学、婚姻、就医、用水用电、发展经济方面存在的诸多难题。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以往采取的救济式扶贫路子,不能让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穷。要让高山上的农民拔掉穷根,只有下山脱贫一条路。

  然而,想要引导山区农民搬迁下山,搬到哪里?宅基地怎么解决?资金哪儿来?董春法对在操作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难题都不放过,想尽办法找出对策。最后,这份下山脱贫调研报告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1994年5月,一个专门引导鼓励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正式出台,掀起当地帮助山民搬迁下山、易地脱贫的工作热潮。

  要让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上的农民搬迁到山下,大大小小的难题数不胜数。最难的是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对那些留恋故土的老人更是如此。“黄山村搬迁时,有户人家思想工作特别难做。我凌晨3点就起床,爬上山刚好天亮。他们正在烧火做饭,我就坐在灶前一边烧火,一边拉家常,劝说他们下山。最终,他说,老董,我相信你,一定会搬迁下山!”董春法回忆道。

  西联乡景阳村党支部书记吴锡文说,当年景阳村搬迁下山时,全村160多户540多人的村址选择、地基安排、口粮田征用、建房资金等,都是董春法帮忙联系的,一个月老董来村里28趟。

  2003年8月,董春法到了退休年龄。消息传开后,18个下山脱贫村联名向武义县委县政府写信挽留。最终,县里决定让董春法办理退休手续,但退休不退岗。一转眼,14年过去了。

  “把贫困村搬迁下山只是在致富路上走出的第一步。”董春法说,下山农民要在山下稳得住,关键还是要有活干、有钱赚。为此,他为下山农民联系了几千个就业岗位,还引导山区农民种植高山蔬菜,帮他们选地块、选良种,请专家进行技术辅导。

  金华市委常委、武义县委书记钟关华说,老董还主动担任起推广下山脱贫做法的义务宣讲员。近年来,武义下山脱贫经验吸引了专家学者和全国许多地区人员前来考察,董春法成了宣讲的不二人选。

  董春法真心实意、苦干实干的作风让当地干部群众尤其是广大下山脱贫农民深为感动。在他家里,有20多根拐杖和30多块牌匾,都是下山脱贫村民为表达感恩之情送给他的。在董春法看来,这些都是用钱买不到的,是百姓的一片心意。“不当官后,老百姓照样对你很亲热,这是最大的奖赏。”

探路者(300005) 详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