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 发布时间:2016-02-05 05:48:17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宣部部署开展2016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以来,各新闻单位纷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专题、专版,迅速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走边疆、进老区、访灾区,下厂矿、入农家、到哨所……广大编辑记者积极踊跃奔赴基层一线,把新闻写在大地上,把温暖送进群众间。
2月1日,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以福建宁德市赤溪村的脱贫报道在一版头条开栏。报道全景展示了“中国扶贫第一村”32年的脱贫经历。人民日报社编委、秘书长王一彪带队,总社、分社记者参加,深入赤溪村采访调研,到田间地头,进企业农家,吃住在村里,与村民、镇村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等60多人座谈交流,共谋脱贫之策、共话小康之路。
这篇六易其稿、精心打磨的长篇调查报道,打动了很多读者。有读者致电报社:“一口气读下来,真实感受到30年一个村的脱贫成果来之不易,总书记开拓的脱贫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典范,是印在老百姓心头上的造福之路。”
将目光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生动实践和广大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愿景,讲述充满亲情、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新华社从1月31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推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节日报道。400余名记者深入全国31个省区市,挖掘带有“泥土芳香”的鲜活素材,播发文字稿件近300条,图片稿件500余张,音视频稿件108条共计364分钟,各种形式新媒体报道1000余条……
中央政策在基层、节日市场供需、春运、困难群体过节、百姓新年期待等等,这些涵盖范围广泛、采访深入扎实的稿件,通过多渠道形式的传播,使基层独具特色的“地方小调”汇聚成我国新春“主旋律”的时代强音。
用心走基层、用情写群众,光明日报记者把笔触和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从“微故事”中展现大气象,从人们的切身感受中展现大格局,反映出振奋人心的变化和深化改革的成果。《好山好水好社区——在徐州泉山看共享发展》以一个基层社区的发展变化来反映“共享”理念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好社区,有鲜亮的日子和精彩的故事。”“我们都是老百姓的孩子,一定要把经济发展与张大爷李大妈联系起来,一定要把主要财政收入投在民生上。”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外高度关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关注新旧动力转换的进展。为了回应读者关切,经济日报推出“新春走基层·触摸中国经济的温度”系列蹲点调研。近百名记者踏着未融的积雪,冒着凛冽的寒风,走入一线、走入基层,向读者讲述丰富、真实、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
与快递“小哥”、值班医生一起忙碌,与铁路职工、交通警察、消防官兵一起加班,与山乡农户、雪域人家一起过年……记者们用一篇篇报道,告诉读者中国经济的动力、活力在哪里。有读者来信说,这些报道有温度,有深度,有热度,令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的愿望清单》《十八洞村扶贫记》《城市热线故事》……央视新闻中心派出70多路共240多位记者前往吉林、西藏、新疆、四川、上海、湖南、山东、内蒙古等地进行采访,围绕“中国梦”“精准扶贫”“城市治理能力”等主题,推出系列报道。
《新闻联播》播出的《各地大医院儿科频告急》和《重症监护室一夜》等报道,引发社会对儿童看病难的高度关注,多部门对此展开调研,积极解决儿科一号难加、一床难求的状况。《春节“说吧”》《回家的礼物》《妈妈的唠叨》等正在播出的系列节目,获得观众积极评价,表示这些报道贴近生活,传播了正能量。
1月25日一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登上从上海开往成都的K1156次列车。从早晨9点开始,11点、13点、15点、17点、19点、21点……每隔两个小时,中国之声辟出专门时段,记者现场连线列车见闻,全程记录了人们回家旅程的点滴心路。中央台还开设了《新春走基层:十年,这里》记录基层样本,留住国家记忆。
“菲律宾人在中国”“马来语记者过年随手拍”“土耳其语记者赴河北农村采访”“波斯语记者走进北京老百姓家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向海外受众展示中国年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际在线中文网记者易成晨在采访铁路“千里眼”的守护者——北京通信段小蒜沟工区职工时,切身感受到一线铁路职工的不易。“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多下基层,多把目光投向这些有意义的人物,讲述他们的精彩故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