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特色资源对接市场需求

  • 发布时间:2016-02-04 07:31:0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黎大辉本报记者邓卫哲

  隆冬时节,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村民正忙着收获新年的第一茬桑叶。进到村里,一栋栋崭新的两层小楼掩映在树丛中。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家家户户住茅草房的贫困村。

  翻天变化得益于琼中县近年来推行的“产业富民工程”。琼中县地处海南岛中部生态核心保护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琼中找准“贫根”,依托优良生态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实施“产业富民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桑蚕、益智、绿橙、养蜂等“一村一品”特色经济。连续5年,琼中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全省第一,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7883元。

  琼中县委书记孙喆坦言,琼中是典型的“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开展扶贫工作,必须变“输血”为“造血”。因此,扶贫开发的重点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则是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

  找准路子,选好产业

  新民村是琼中最早发展桑蚕产业的村子,村里种桑养蚕大户李东平,这两年专心做起了蚕苗培育,每年可供应蚕苗50张,仅此一项收入就达18万元。另外,他还购买设备,利用制种后的蚕茧下脚料加工蚕丝被,产品供不应求。

  说起种桑养蚕的好处,琼中县农业局副局长刘志峰如数家珍:桑树根系发达,固沙防风,净化空气,一亩桑树每年吸收二氧化硫30公斤;桑叶可做菜吃,桑枝可养羊,可加工桑茶、桑药、桑果汁等;蚕蛹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

  为了保障销路,确保农民增收,琼中县采用“公司+农户”模式,与广东丝纺集团签订供销合作协议,对方承诺将丝绸后期加工中存在污染的印染环节放在海南省外进行。

  据统计,目前琼中桑树种植面积约2.5万亩,桑蚕产业综合效益达到4200多万元,蚕农户均增收1.4万元。

  靠山吃山,也要护林护山

  元旦期间,红毛镇黎凑村村长王家庄照例坚持每天上山护林。因为家里林下种植的益智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必须保护好环境,防止乱砍乱伐。

  黎凑村是琼中有名的“益智村”。种植益智,让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里的义务护林员也逐渐多了起来。王家庄说,“现在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各家各户都要负责看管自己种植益智的林地。”

  “琼中四面环山,农业用地面积有限,村民们世代靠山吃山的习惯很难改变。”刘志峰坦言,如何发展林下经济便成了琼中扶贫开发的另一重点。为此,琼中结合当地传统,主推益智种植和养蜂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两项产业的收入高低与环境好坏成正比,倒逼农民明白“靠山吃山,也要护林护山”。

  在湾岭镇鸭坡村,以前村民没钱了就去砍山开荒,自从搞起了林下产业,现在没人砍山了。“养蜂规模大小是由蜜源多少决定的,生态好,树多花多,蜜源增加,才能养更多的蜂,赚更多的钱。”41岁的蔡仁军是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他一边整理橡胶林里的蜂箱,一边笑着说,现在村民心里的“环保账”算得清清楚楚。

  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共创建养蜂科技示范村42个,饲养农户3500户,养蜂5.47万箱。去年前三季度共产蜜82万斤,收入3280万元。

  “生态是琼中发展最大的本钱。”孙喆表示,琼中推广的特色产业都是经过反复研究才敲定的,大多是林下经济,具备无污染、占地少、见效快、周期短的特点。

  强产业,更要强品牌

  近年来,琼中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注重加强琼中绿色品牌建设,专门出台《商标富农示范县工程实施意见》,实施商标战略,已累计拥有农产品商标85件,其中,琼中绿橙、琼中蜂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琼中绿橙这两年已成了海南冬交会的主打产品之一。”琼中县农技中心主任廖孝文介绍,2015年,琼中绿橙产量约1.2万吨,产值达1.5亿元。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农技中心对所有琼中本地绿橙进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价格”规范管理,并实行贴标追溯。

  “打造绿色品牌,对提升琼中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孙喆称,琼中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特色农业标准生产和质量体系认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县打造了90个专业示范村,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