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明夫妇铁骑千里返乡记
- 发布时间:2016-02-02 06:31:5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高文
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大批在福建沿海地区的务工农民或因车票难买、或因节省路费、或因家乡交通不便,只好骑摩托车陆续踏上返乡之旅。
40岁的宋冬明就是这些“铁骑”中的一员。1月30日21点多,经过15小时、550公里的骑行,宋冬明和妻子终于回到了位于江西省宁都县的家乡。
山坑村是江西省宁都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雨后的山坑村寂静安谧。“突突突”一阵摩托车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外出务工一年的宋冬明、陈音夫妇终于从厦门回到了他熟悉的家乡,宋运长老人已经站在了门口,宋冬明摘下头盔,来到父亲身边:“爸,我们回来了!”眼泪夺眶而出。
老父亲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赶紧进屋。”母亲温红秀擦着眼泪拉着儿子儿媳妇的手,对宋运长说:“老头子赶紧生火,做饭。”陈音顾不上洗手洗脸直奔女儿的房间,边走边喊:“美娟、晓梅,妈妈回来了。”
小女儿宋美娟听到了妈妈的声音立刻就跑出来说:“妈妈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快快乐乐团聚在一起了。这是我们一家人盼望了一年的事情。”宋冬明眼含热泪,疲惫的神态一扫而光……
1月29日晚8点宋冬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了他在厦门市集美区租住的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宋冬明指着床上的大包说:“装这么大的一个包你就没有地方坐了,要重新装。”
“这件粉色防寒服是给小女儿的,这件橙色的羽绒服是给大女儿的,这两套衣服和鞋子是给二老的。”夫妻二人又把给父母准备的新年礼物和给孩子们准备的冬衣一件一件拿了出来仔细地叠好。
1月30日凌晨5点,夫妻二人提着行李下楼,摩托车小小的后备箱上,满载的是一年的收获,更是对家的牵挂。他们与多数骑行回家的朋友一样,外穿的分体式加厚雨衣内穿了毛衣和防寒服,“这样不至于被风吹透。”套着反光背心,安全头盔内也多戴了一层帽子防寒。
在宋冬明所骑摩托车的挡风板内侧,塞有几十个透明塑料袋,宋冬明与妻子将袋子绑在鞋子外侧,防止鞋被雨水打湿。
天灰蒙蒙的,空中还飘着绵绵细雨,二人骑上摩托车向和同乡约好的地点厦门中国石油坑内加油站驶去。
“骑摩托车跑长途很危险的,每年都有出事故的,前两天在324国道,就有一辆摩托车由于开快车就出了事故,车上三个人都受伤了。在广西就有两口子马上到家了,车子闯红灯,一下子就都没了。你们开车一定要小心,千万别闯红灯,累了就休息。漳州到龙岩那一段路,大货车比较多,要特别注意。碰上车多,一定不要急着超车。回家不差那点时间。”有经验的老乡不断地叮嘱着。
这时雨渐渐大了起来,他们冒着风雨走上了千里返乡路。
出漳州进龙岩道路蜿蜒崎岖、路面湿滑,更令人担忧的是浓重的雾气,在到达新罗区郊区的时候眼睛只能看清四五米远的道路,车速一下子就降到了十几迈。
一股脑跑了两个多小时,他们进入加油站加油,加满油一刻没停就继续上路了。
又是100公里,中午一点多,他们来到兴龙加油站休息、吃饭、加油。在这里遇到了许多素不相识的同行者,他们互相打听着各自的目的地、工作的情况。
“赣南一带目前没有通动车,传统的绿皮车,不仅车慢人满,而且一天只有一趟,真让人受不了。”
“回到交通不便的农村乡下,出门串亲、访友逛街也都要靠摩托车。”
“目前家乡农村交通仍不方便,出门都得靠摩托,而且才500多公里,就干脆骑回去。”
谈起骑摩托车回家的原因时,宋冬明说:“出来打工十几年,这是我第一次骑摩托车回家。前几年我们两口子都是坐车回去,我们那里不通火车,每次回家都要倒好几次车,买票难,车上又挤,行李也不好带。老婆会晕车,看她一路折腾,我心里实在是难受。同乡说过几次骑车回家的事,今年打算试一试,好在路不算太远。还有现在企业不景气,我一个月算上加班费,满打满算3200元,老婆也不高,两口子加起来5000多元。回家的车票一个人要300块钱,每年只能回一次,能省点就省点。”
从兴龙到富友骑行120公里的山路,用了整整3个小时,差不多四点半到达了出福建的最后一个补给点——长汀富友加油站,这时的宋冬明已经出现疲劳状态,经过了简单的休息,加油过后宋冬明又开始了他的返乡行程。
晚上6点多,天色已经昏暗,又骑行78公里后,宋冬明终于进入江西境内福源加油站。此时他体力不支,双腿有些打颤,加油时慢慢从车上下来,用已经冻僵的手指费力地打开了油箱盖,在休息区坐下休息时,不断揉搓着冰冷的双手。
夜已降临,家,已经近了。
休息了很长时间,这时夜幕笼罩山野,天空又飘起了牛毛细雨。宋冬明再一次跨上摩托,开始了最后的行程,这里离家只有90公里了。
两个多小时后,宋冬明到家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