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聚焦战场 科研靠拢实战
- 发布时间:2016-02-02 01:31:07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改革擂鼙鼓,强军扬征帆。这是一支非同寻常的姓军为战队伍,一支誉满华夏的设计科技劲旅。60余年至巧至坚强盾征程,军委后勤保障部某设计研究所在打造共和国坚不可摧的钢铁盾牌伟大事业中,用无比的忠勇和卓越的智慧,谱写出华彩乐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该设计研究所站在新的时代坐标点上,在改革大潮中自觉肩负起科技强军、科技制胜的历史责任,坚持姓军为战,瞄准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重大设计科研难题,以奋进的状态和冲锋的姿态,携手建设军事工程设计大舞台、科技研发大中心、标准制定大平台,勇立军事设施建设事业潮头开启新局,再立新功。
让我们走进这支团队,去领略和探访那一群奋斗在光华背后,为构筑国家顶级防护盾牌默默贡献着青春和热血的幕后英雄们——
聚焦提升战斗力根本标准
寒冬时节,笔者乘着军用越野车,历经颠簸和数道“封锁线”,车辆停靠在了某重点工程。
“这就是我们负责设计改造的某重点工程,需要紧跟信息化战争的特点重新设计,具有很大的考验。”该所项目攻坚小组成员郁高工迎上来介绍说,“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已经连续工作20余天了,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也要坚决按期拿下。”
“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工程改造再无任何障碍。”当初谁都不愿意碰触的硬骨头,如今迎刃而解,军内的同行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为该所专家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成功永远是奋斗者的足迹。2014年,这支团队某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们并没有徜徉喜悦之中,仍然保持冲锋的姿态,再次向防护工程建设发展的顽疾发起“攻击”。
高技术精确制导常规武器粉墨登场之初,这支团队敏锐地认识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确制导常规武器的命中精度越来越高,侵彻能力越来越强,将会对防护工程构成严重威胁。随后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印证了这一观点。
自那时起,这个设计研究所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著名专家为主体的团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调查了解情况、剖析研究规律,结合我国防护工程现状,针对各种破坏效应,详细规划26项研究课题,勾勒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设计蓝图。
“事关防护工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不具备实用性决不允许立项。”这个研究所严格遵循党委制定的课题申报原则。课题研究周期长,少则2年多达10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研究课题缺乏前瞻意识,即使成果出来亦不能解决问题。不仅课题组多年辛劳付诸东流,大量经费也白白浪费。
一次突发事件引起所党委“一班人”的高度警觉,要想在某项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前提必须在摸清破坏机理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防护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在该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经过所在团队的精心筹划,相关科研课题迅速立项。3年后,各种破坏机理被逐一摸清,为防护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该课题研究成果毫无争议地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所以独特的学术追求和设计水准完成了诸多设计研究课题。“走一步看百步,重要的是立足现在看长远,我们始终坚持以使命为导向,以生成战斗力为标准,捕捉课题前瞻性富有独到建树。”该所领导自信地向笔者介绍道。
担纲军事设施建设突击队
2012年,这个团队潜心研究14年的某重点科研课题,一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破解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防护工程的战场生存能力和作战保障能力,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勇于抢占滩头,方显英雄本色。去年这个团队历时12年攻关的由侵爆基础理论、防护关键技术、防护关键设备、军用标准规范4大类、24个子项目构成的某项科研课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创造了一个设计勘察单位连续3年荣膺国家奖的佳绩。
“这个项目已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全军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49篇。”所领导介绍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了新防护技术体系,突破了部分防护技术瓶颈,为防护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13年4月上旬,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组织来自军内7个单位的30余名信息和防护领域专家,在京召开信息化条件下重要人防工程建设研究项目评审会。专家们对课题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应用。
他们主要从事防护工程科研论证和技术法规标准的研究等工作,科研工作十分枯燥,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需要数年的艰辛攻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军人特有的使命情怀,没有该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攻坚克难精神,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科研成果的诞生。
该所缘何连续多年攻克数十项防护领域技术难题?一条根本经验就是所党委始终紧扣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努力在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这是该团队的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
“在新的作战理论、军事技术需求和武器装备发展牵引下,紧紧围绕防护工程建设的核心、关键和急需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和应用转化,是推进防护工程建设技术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所党委“一班人”敢于踏浪潮头的理念赢得该所专家一致认可。
近年来,该所自主编制防护工程三维数值模拟软件,解决了“仿真不真”问题;防护工程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丰硕,为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和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防护工程建设发展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
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阵
战场上,将军一方既出,万众踊跃,靠的是令行禁止的威严,靠的是协调八方的能力,也靠排兵布阵的章法。在该所采访过程中,大家众口一词:“所党委‘一班人’就是这样善于凝聚人才的设计科研‘千里马’!”
采访中,该所领导对笔者说:“信息化社会是英雄退位、团队进位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注定单打独斗已成过去式,重大设计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密切协作来完成,抱团打天下已是趋势。”
鉴于合作、协作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党委“一班人”从团队精神角度做了讲述:“回首我们这个创新团队成长的历程,深深体会到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团队精神是发展的信心和力量,使命任务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他们开创出独具特色的“团队创新模式”。即打破编制小组框框,打破不同专业界限,形成融合技术特长、瞄准学术前沿的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在院士专家带领下,该所充分发挥团体优势力量,整合技术资源,形成难关面前奋勇争先,荣誉面前你谦我让的局面,攻克了多项科研难题,填补了近10项相关技术领域空白。
“摒弃对人才建设的粗放管理,以集约、科学、可持续的方法创新人才建设,既是实现科技领域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也是加速防护工程建设技术水平提升的必然途径。”所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奏响人才队伍建设“三部曲”。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深化创新科技干部综合培训制度,有计划地采取联合培养、送学深造、出国考察和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逐步优化人才结构,有120人次取得各类国家注册资质,干部素质实现了整体跃升。
——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推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扶持计划”,在关键领域选拔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扶持,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1人当选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军队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对象,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被评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近年来,建立专业技术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大胆使用高素质年轻人才,调整交流50余名干部,其中20名优秀年轻科技干部走上室领导岗位,对在设计科研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晋职晋级和立功受奖等方面优先考虑。
精神动力铸就强盾之内核
该所根据1963年5月叶剑英元帅给军委工程兵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的题词“利我戈矛,坚我防盾”精神,在近年来的建设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转变、融合,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具有单位特色的“强盾文化”。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与西北核试验的史料里,我们可以追寻早期强盾文化的足迹;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干部矢志构筑坚不可摧的防护盾牌的举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强盾文化的深化;从“十二五”期间先后获国家、军队及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励近百项的轨迹里,我们可以看到强盾文化的价值。
什么是强盾文化的内涵?也许,所党委总结凝练的这7个本质属性和特征是对强盾文化最好的诠释和注解:忠诚于党是灵魂;敬业奉献是核心;艰苦奋斗是支撑;开拓创新是生命,严谨科学是特质;团结协作是品格;革命传统是血脉。
强盾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用他们创作的所歌来传唱,可以用他们拍摄的《光辉历程》和《军中设计劲旅》纪录片来展现,可以用他们集结出版的《深挖洞》一书来传承。融入职能特点和知识智慧托起“地下长城”的所徽和“至巧至坚,知盾强盾”的所训闪耀着精神动力的光芒。
为什么市场经济对军队人才拉动越来越大,该所科技干部理想信念却坚如磐石?为什么物化思想愈加深入,该所科技干部奉献意识依然如故?为什么信息飞速更迭,该所科技干部总能勇攀高峰摘取创新成果?为什么多元文化纷繁复杂,该所科技干部能够坚守精神高地?
四个思索,在所党委组织撰写修改《强盾文化建设实施纲要》时,几届党委“一班人”都能形成共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强盾文化的核心来抓;要把培育奉献精神作为强盾文化建设的灵魂来抓;要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强盾文化建设的根本来抓;要把多元活动载体作为强盾文化建设的根基来抓。
近年来,该所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思想为指导,实现了室内文化与室外文化结合,文化建设与营区建设结合、文化装点与环境美化结合,满足了科技干部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生活需要。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