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跑出现代农业“加速度”

  • 发布时间:2016-02-01 05:34:45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孙海峰

  过去的五年,是全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日益繁荣、农民更加富裕的五年,我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综合施策,持续发力,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产能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预计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80万吨,较“十一五”末增长30.4%,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大幅增强;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一倍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7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9%。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猛

  我省地形狭长,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转3版)

  (接1版)“十二五”期间,我省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引导产业发展,以产业为平台整合发展资金,以项目为纽带聚集生产要素,为这一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面,把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确定为三大主导产业,把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确定为三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区域首位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060万亩。其中,草食畜牧业以50个牛羊产业大县和3个市州全产业链试点建设为重点,从牧区资源约束型逐步走上了农牧互补的循环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全省牛羊出栏量分别达145.4万头和988.8万只,比“十一五”末增长15.18%和16.1%;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达到800万亩和1720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31%和41.1%,产业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达到520万亩和350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11.6%和52.4%,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000万亩和1200万吨以上,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达到388万亩和99.8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53.6%和86.8%,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年加工量和加工产值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00%和300%,已由“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升”;以杂交玉米制种为重点的现代种业核心地位进一步提高,产业主导地位已经形成,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马铃薯脱毒种薯和重要的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其中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2%和48%。

  新型经营主体生机勃勃

  2015年8月,我省一举签下了出口73万余吨鲜活农产品到东盟市场的“超级大单”,产自我省的黄皮洋葱、荷兰系列马铃薯、苹果、大蒜、胡萝卜、哈密瓜等鲜活农产品将源源不断地越过崇山峻岭,从黄土高原走向太平洋、印度洋,着手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就是张掖市洋葱合作社与临洮县马铃薯产业协会等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在我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截至“十二五”末,我省共认定和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9个、示范园75个。全省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7585个(龙头企业253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5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39.7亿元,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95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超过300万户,各级农民合作示范社达2500余家,其中国家级、省级示范社1175家。政府财政和社会金融资本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现代生产要素正加速注入农业领域,生产方式已主要依靠现代设施和机械作业,物质装备条件加快改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创新,全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比重分别达到38%、42%,农业经营方式已初步实现专业化、合作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加速构建,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9.5%。

  农业装备科技水平全面提升

  如今,78岁的陇西县文峰镇火焰村村民张如珍再也不会用农渠的水熬“罐罐茶”了,随着引洮一期工程供水,定西、白银、兰州3市7县区的150多万人再也不会在“十年九旱”中煎熬。“十二五”期间,一项项以引洮工程为代表的重点工程不断发力,促使我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农业装备科技水平全面提升。

  截至“十二五”末,我省已建成引洮供水一期及定西市配套项目、靖远双永供水、引洮入潭、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供水等区域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积石山引水、天祝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小康供水、引洮济合、引洮供水一期向会宁北部供水等工程正在抓紧推进,开工建设引洮二期、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引黄济临、毛藏寺水库、高标准农田等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148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0万亩,新修标准化梯田666.38万亩,全省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一系列技术模式,航天育种、马铃薯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中药材新品种开发与标准化种植、特色林果繁育与栽培、玉米品种选育与制种、草地农业等技术推广应用及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农业科技贡献率预计达到55%,比“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农业生产节水、节约和节能水平不断提升。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2015年10月底,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农民马维俊领到了全省第一本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我省农村综合改革由此取得了重要成果。11月17日,陇西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拍卖创下历史新高,标志着我省农村土地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土地改革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十二五”期间,我省土地制度、林权、水权改革不断深化,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基础上,不断深化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引导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据统计,截至2015年初,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776.1万亩,流转率16%。林业和水利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地股份制改革试点、省级示范性家庭林场评选认定和林权流转交易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推进;疏勒河流域水权和民勤县等5个县(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有序开展,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在石羊河流域已经建立,并初步探索出符合甘肃实际的水权流转方式。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