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伊朗的“明星”传奇
- 发布时间:2016-01-21 17:22:00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德黑兰1月21日电(记者付航 穆东)伊朗人最熟知的中国人是谁?是李小龙?还是成龙?过去或许是,但近来一名中国女留学生成功地颠覆了伊朗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成为在伊朗家喻户晓的中国“明星”。
“到现在还没反应过来,我怎么就出名了,报纸上杂志上都是我的照片,我好像还没从梦中醒过来,”在引发收视狂潮的伊朗电视剧《首都》中扮演“春常”一角的张梦晗,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2014年春天,张梦晗正在伊朗德黑兰大学攻读博士,被老师推介给正需要一名中国女演员的《首都》剧组。
试镜时,考官要求张梦晗和陌生男子搭演对手戏,即兴表演在情人节和恋人吵架,平时就对表演感兴趣的张梦晗顺利过关。
张梦晗随后进入《首都》剧组。这是伊朗影视界的一支“梦之队”——导演莫哈丹、男主演塔纳班德,在伊朗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而此前毫无影视表演经验的张梦晗,成为伊朗影视史上难得一见的用波斯语表演的外国主演。
《首都》主要讲述了伊朗青年阿拉图在土耳其旅行时结识中国姑娘春常,两人相爱并约定终身。在伊朗新年之际,春常决定拜访远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亲人,上演了一场充满悲欢离合的家庭剧。
开拍初期,因为经验不足,张梦晗对自己在镜头中的表现感到沮丧。幸好《首都》剧组采取了灵活的拍摄手法,编剧只提供故事框架,给演员留下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时,张梦晗的本色出演反而成了优势,她带有中国口音的波斯语也被导演巧加利用,给全剧增添了不少笑点。
“一天24小时待命,有时候要拍通宵。”拍摄的辛苦,张梦晗体会颇深。有个场景是在没有水的游泳池中搭一个台子,她站在那里,周围还有6个大风扇用来吹动树叶。初春的伊朗非常寒冷,但一旁专业演员的敬业表现给了张梦晗极大鼓励。
伊朗与中国文化在剧里时有交流和碰撞:孔明灯引发伊朗人对“东方天灯”的热爱;一位老爷爷笨拙的夹筷子手法,也间接地传播了“筷子文化”。
《首都》于2014年3月21日伊历新年当晚黄金时段首播,立即引起轰动,成为伊朗观众热议的“现象级”电视剧。张梦晗也很快成为伊朗人眼中的大明星。
“走在德黑兰大街上,十个人中有六七个人能认出我来,其中会有三四个人要求跟我合影,搞得我都没法去超市买东西,”张梦晗多了一番“成名”的苦恼。“只要我一开口,他们就说你就是春常,从口音一下就认出来了。”
由于《首都》非常成功,在众多伊朗观众的呼声中,剧组在2015年4月到北京拍摄续集。张梦晗凭借在《首都》中的表演,获得伊朗全国电视剧金奖,上了6家伊朗知名杂志的封面,并多次接受报纸、电视台采访。
“剧中的伊朗老公天天对我说‘我的中国布娃娃’。现在伊朗男人娶了中国女孩,都叫她们‘中国布娃娃’,”张梦晗笑着说。
从一名普通中国留学生,突然变成公众人物,张梦晗也在艰难地适应角色的巨大转变。“有时候很疲惫,但必须表现得很热情。而且还不能做坏事,要不然就要上报纸了。”
受益于《首都》这部电视剧,张梦晗拓宽了自己在伊朗的人脉。伊朗“国宝级”导演阿巴斯近期前往中国洽谈拍摄《杭州之恋》,邀请她担任陪同翻译。
如今,张梦晗凭借对伊朗的了解和经历,不断找到新的合作机会,她的伊朗缘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