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水“解渴”京津冀农业供给侧改革
- 发布时间:2016-01-16 07:33:5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芦晓春
当下,京津冀的农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难题,三地农业的协同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如何让千万市民不必担忧餐桌上的“菜篮子”?怎样才能尽快把农民对提高生产效益的热切期盼变为现实?资源约束不断趋紧倒逼下的农业出路在哪?笔者认为,利用北京农业科技实力优势,引入科技活水“解渴”京津冀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推进区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
目前来看,京津冀农业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有效供给”。具体来说,在数量上,京津两大直辖市依靠本地区的农业生产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在品种上,三省市的农民都存在着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的强烈需求,而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者市场也不断促使农业提供品种更丰富的农产品。在质量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致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保持着对农产品品质和健康的关注与需求。此外,区域内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农业耗水严重以及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农业生态和环境问题,也给“三地”的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引发公众不满情绪。
因此,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农业结构性失衡是京津冀农业一系列问题的根源,要顺利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就必须从加强三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然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量大而复杂。同时,京津冀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资源禀赋也有所不同,导致“三地”的农业发展类型和模式互相存在差异。对此,推动京津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三省市实际,找到改革的有力抓手。
早在2013年,北京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就达到了69%,在区域内处于绝对优势。通过近几年北京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实践,首都农业在促进京津冀农业新品种推广与应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这有力地证明了北京的科技是推动京津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是推进区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一把“利器”。
通过科技创新,北京研制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业新品种并在区域内推广应用,满足农民对增产又增效的渴望。北京号称“种业之都”,近年来北京不断研制、培育出新品种,并通过建立示范展示基地的方式,在京津冀范围内推广种植。如选育适宜京津冀麦区种植、增产优势强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在三省市推广杂交小麦15万亩。选育的“京科968”“京科糯2000”“京科甜533”等多个玉米品种,凭借优质、抗逆、高产、风味佳等优势,近三年来在京津冀地区总计推广500多万亩。
通过科技示范,北京为提升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和标准,满足市民对绿色”菜篮子”的需求。2013年,北京市启动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市大力推广蔬菜绿控技术,为京津冀蔬菜实现绿色生产示范了标准和技术。去年,三省市已达成协议,5年内将协同建设“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400个,核心面积超过1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万亩以上。今年,北京市还启动实施项目,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协同的第三方监管体系和互联互通互检的联动机制,确保首都菜篮子安全供给。
通过科技支撑,北京积极推进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满足公众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期待。近年来,北京市借助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雨水收集、水肥一体化等大批综合化的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和设备,为区域农业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实现节水的路子。北京还积极推广生物农药、低毒农药和高效、低量、精准药械产品,带动了区域农业用药减量。去年,三省市启动京津冀农药管理联防联控协同发展机制,力促区域农药减量。此外,北京市开展实施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积极落实区域秸秆禁烧要求,同时还建设了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示范区,并研究了若干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质量提升技术产品。
通过科技注入,北京助推区域休闲农业的提档升级,满足消费者对“看见山水、记住乡愁”的愿望。近年来,通过与互联网等技术的结合,北京的休闲农业引领了京津冀休闲农业的发展。如今,北京有越来越多的休闲园区将物联网技术与园区的农业生产、观光采摘和农事活动等相结合,将移动APP、二维码等技术植入各环节,使生产可视化、支付网络化、服务标准化。而首届北京农园节就借助微站和微信两大移动互联网平台,让京津冀三地的休闲农业插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翅膀。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