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外”的小尼
- 发布时间:2016-01-15 08:33:32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马卫
在万州城边的关口,有座庵,只有一个尼姑。
我的造访很偶然,那天,一位爱好文学的女士说,能不能劳我大驾,帮她看看新写出的长篇小说。说实在话,心有不愿。一是我不擅长篇,二是怕费力不讨好。然而,经不住她的劝说,我还是去了。因为我的成长过程中,也得到过很多文学前辈的指点。
她安排的地点,竟然就是这座尼姑庵。
主人就一位,女士说,算起来,这主人还是她的晚辈呢,应叫她姑,隔三代的近亲。
那她为啥当尼姑呢?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我们坐下后,小尼给我们泡上茶,菊花绿茶,水是山泉水,洗好茶后才端上来,茶叶伸展出绿意,瓷杯子内是一汪碧色,我都忘了喝,清香氤氲,让我陶醉。
女士催我看她的长篇,而且申明,为了照顾我的眼睛,特意打印成纸质。感谢她的关爱,但此刻,我心没有在小说上,而是对这个人,准确地说,是对这个尼姑,产生了兴趣。文学就是研究人嘛,人是社会的主体呵。
女士不便再催,我们仨坐在一起,边品茶,边交谈起来。
小尼年轻,19岁,但已出家3年。如在尘世,正豆蔻年华。
3年前,16岁的她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的人很鄙视她,因为现在的升学率这么高,还考不上,确实说明问题是自己的。
小尼那时还不是小尼,叫蕙,家人的鄙视,让她难受。人的这一生,惟读书才有出路吗?读书又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一辈子能过上好日子?所谓好日子,就是穿、吃、住嘛。酒肉穿肠过,衣着是给别人欣赏的,住呢,一间茅屋遮风挡雨就行了。蕙的想法,被父母斥为不思进取。你看看某某,成了大款,你看某某家,在城里买了房。
蕙就在这样的重压下,离开了家。结果,在峨眉山,一老尼说服了她,剃度为尼。3年后,她游于关口,结茅为庐,筑泥为墙,草创了这间尼姑庵。
我更惊诧的是,她仍在读书,而且读的全是古典文学。李渔的《闲情偶寄》、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等,让我敬仰。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连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少人问津,何况这些古代作品?
小尼中午作了顿素餐,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我说,你一生作何打算?
她说,没有打算,如果每个人都想作名人,掌大权,有大钱,这社会肯定要出问题。如果很多人淡名泊利,那学术和文学,肯定有大的发展。
想不到她还有如此的见解,恐怕其道行也不浅了。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家,即出自佛道二家,就是因为他们无功利之心,更能看透社会,看穿人世。
回过头来再说小说,已无多大必要了。
小说不过是人世间的复制,不过是人的心灵史,不过是尘世烙在灵魂的伤痕。如果你的小说见不到人的灵魂,见不到对人性的解剖,再好的文笔又有什么用呢?
文学和佛经,和道经,其实只是形式的不同,其目的应当是一样的。
一个人的尼庵,一位年轻的尼姑,在青灯下木鱼声中,思考着社会人生。比之我辈碌碌无为者,更让人敬佩得多。我只略微担心,这庵,能抗得住日后的风雨吗?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