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实”与“形”之议

  • 发布时间:2016-01-14 03:33:5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吴卫群

  今天,很多传统商业企业正在吹响“互联网+”的集结号。

  但如果店商要转型为电商,那么是不是一家有十层楼面的大百货公司,关掉九层楼面,只剩下一层楼面和一个店招,大部分管理层和员工都去网上做“店小二”吆喝,就是“互联网+”了呢?

  在最近的一些采访中记者发现,一边是一些传统商业的经营者因为房租、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高喊“日子越来越难过”,另一方面,ZARA、H&M、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外来和尚”,在中国商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二线城市却在加快开店步伐。尽管它们也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但销售额的大部分却依然来自于实体店的经营,并没有出现线上线下业务倒挂的现象。

  这些企业并非对电商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视而不见,但是他们认为,实体店既是陈列商品的地方,更是聚合价值观相近的人们的一个活动社区。网上商品是碎片化的,是按照商品类别进行垂直、线性分布的。大多数顾客是先有买啥东西的计划,再上网去搜索,用手、用眼、用脑就行,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感中其他“四感”可以统统靠边。而实体店,是把几百几千种商品陈列在一个空间,而且这些商品在陈列时,已经越来越不按“老规矩”出牌,当年沃尔玛“尿布+啤酒”的混搭经典,如今已演绎成无印良品里可以买书,玛莎百货里可以喝英国下午茶,宜家里可以喝咖啡……顾客步入这些空间,“五感”都被调动起来,即便不购买,在这里也可以领“市面”、搭时尚脉搏,这些是网购无法实现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急于“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不具备互联网思维。事实上,“外来和尚”们成功,恰恰是早在没有电商的时代,就已经谙透了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由顾客决定卖什么”。彼时叫做“顾客意见簿”,如今叫做大数据、反向供应链、供应侧改革等,不一而足。比如,ZARA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小批量、多频次、快速上下架、随时根据顾客的意见反馈改进设计。设计师在季初的设计,最后可能只有三分之一上架,由此可以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利用率。无印良品也是如此,它有一个“IDEAPARK(译为:创意公园)”的用户社区页面,顾客可以到社区发表提案。它们还有线上线下联动的“MUJIPassport”计划,用户可以通过到实体店签到、购买商品来累计里程,达到一定里程则获得积分,用于兑换商品等。

  互联网思维,说到底就是社群经济、服务闭环。因此最盲目最容易失败的互联网转型,就是只看到互联网之形,看不到互联网之实。这样的触网,不过是把实体店卖的东西搬到网上,经营者的思维依然是“有什么卖什么”,而不是“顾客需要什么我卖什么”。还有种更可怕的转型是线上线下的顾客定位、企业文化、价值观等完全“撕裂”,有的试图线下针对中老年客户,线上针对年轻客户;有的则试图线下卖新款,线上卖打折商品……你只要看ZARA、无印良品官网的基本色都与实体店的商品差不多,就知道这些“外来和尚”是如何在固守他们线上线下的一致性了。线上线下两副“面孔”,很有可能老顾客丢了,新顾客也未必来。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