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晓:高原牧民的“科技贴心人”
- 发布时间:2016-01-11 01:31:31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三区”科技人员扶贫记
无论是在青藏高原短暂的生长季,还是在漫长而严酷的冬季,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寒牧区,都能看到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徐世晓忙碌的身影。
2014年,徐世晓作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被选派到这里开展科技服务。
每年,春耕季节,徐世晓及团队成员深入牧区,在海拔3000多米的田间地头开展高寒牧区禾豆混播优质牧草栽培技术示范和培训;秋收季节,为了牧草青贮技术的应用身先士卒,手把手地示范牧民完成高寒牧区牧草青贮整套技术环节;而到了高寒牧区漫长的冷季,又为牦牛和藏系绵羊冷季补饲技术的应用和示范奔波于各扶贫村。
地处高寒牧区的森多乡加尚村仁青塔家庭联营牧场,海拔3200米,其冷季饲草数量匮乏、饲草营养品质差,尤其是豆科牧草匮乏。
徐世晓将高寒牧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等,在森多乡建植优质高产饲草基地996亩,生产优质牧草鲜草2390吨。同时,应用和推广高寒牧区牧草青贮技术,通过青贮技术冷季牧草粗蛋白含量保持在9.06%,显著高于传统燕麦青干草5%左右的粗蛋白含量。
果洛新村,是三江源工程中典型的异地移民村,从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黄河乡、黑河乡,搬迁至海拔3200米的同德县北巴滩,这使放牧失去了用武之地。
基于果洛新村附近同德牧场丰富饲草资源状况,徐世晓重点集成应用饲草料资源高效利用、农副产品配合饲料加工、藏系绵羊冷季补饲等3项技术。徐世晓通过设计和加工实用新型专利产品“三合一”冷季补饲槽,将牧草青干草利用率提高了29%。
“通过‘暖牧冷饲’模式,已完成减畜5300多只羊单位,示范户户均增收5540多元。”徐世晓说,同时,开展“参与式”技术培训,完成移民从传统“放羊”到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提升。
目前,已经形成肉牛高效养殖、藏系绵羊季节性舍饲养殖、掐丝唐卡艺术品制作、藏族传统服饰加工等4方面为主的后续产业发展基地。
海南州共和县甲乙村全村以畜牧业为主,地处青海湖北岸,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区位优势。
徐世晓团队就在甲乙村建成 “生活—生产—生态”示范基地。
“其中,绿色用能及草原休闲体验区,重点发展民族餐饮城和民族民俗休闲产业;生态保护区,利用退化草地补播、施肥、封育技术恢复退化天然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区,重点建立‘天然草地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植—草产品加工—饲草料资源高效利用—牲畜健康养殖’为一体的生态畜牧业产业链。”徐世晓说。
“通过与旅游、餐饮产业的结合,我的藏羊销售价格提高了近160元/只,一年多收入6000多元。”甲乙村合作社牧户宽太先说。
2015年青海省启动重大科技专项“三江源区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建设”。
“未来3—5年,我们将重点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积极推进贵南县加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雪域诺央家庭联合牧场、绿牧康牛羊繁育合作社、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4个示范基地的精准扶贫和脱贫。”徐世晓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