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既可发展绿色建筑 又能化解钢铁过剩

  • 发布时间:2016-01-06 05:45:04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现在盖100平方米的房子,若干年后是留下一堆建筑垃圾,还是留下可回收循环利用的10吨钢材?”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经常提出这个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激发了他选择从事“绿色建筑”——发展钢结构产业。

  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利用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已成当务之急。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任务尤其艰巨而迫切。发展钢结构建筑是否可以作为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一条有效思路?《经济日报》记者日前进行了调研。

  充分认识钢结构建筑的绿色概念

  记者首先来到位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的钱江世纪城人才专项用房项目工地,由杭萧钢构总承包建设的一期项目一标段工程正在施工。与一般工地不同的是:现场未见传统建筑施工的脚手架,也没有飞扬的尘土。项目经理贺洪伟告诉记者,工程采用钢结构技术建设,也就是建筑物的梁、柱和抗侧力构件全部采用工厂生产的热轧或焊接工字钢和钢管混凝土制作。

  贺洪伟指着采用了第三代钢结构技术建设的11号楼说,这栋楼地上地下共有32层、近百米高,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60多名工人施工,只用60天就基本封顶了。如果采用传统以混凝土为主的结构,这栋楼的主体建设需要约180名工人6个月左右才能完成。也就是说,采用钢结构技术施工的项目,用工量和工期都减少了三分之二左右。

  钢结构建筑引起各方关注最早是作为绿色建筑的概念。杭萧钢构集团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方鸿强介绍,钢结构适用于包括住宅在内的各种工业与民用建筑。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可以少用40%左右的沙石、水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建造钢结构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80千克/平方米,比传统混凝土住宅大约740千克/平方米的水平低三分之一左右。

  其他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比如,在同样满足建设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由于用钢结构建造的柱、梁等比常规混凝土的要窄、薄,占用空间较小,钢结构住宅更加宽敞,可以增加5%至8%的室内得房率;

  再比如,钢结构受力更合理,抗震性能更好;预制装配化程度更高,安装速度更快。

  一个个像钱江世纪城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为钢结构建筑的“广告”。方鸿强说,近年来杭萧钢构在浙江、内蒙古、湖北、福建、河南等地的项目很受欢迎,其中一些项目成了当地的标杆性工程。比如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武汉世纪家园,是目前国内最成熟的钢结构住宅体系,获得了国家“科技示范工程”和“全国绿色创新奖”。

  “钢结构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贯穿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特点,与钢铁产业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单银木拿出一份中国钢铁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及下半年形势分析”,用笔划出其中两句话:“提高钢材产品的应用效率,推进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减量化与绿色化。”

  他举例说,钢筋混凝土构件虽然里面的钢筋也可以回收,但是必须破碎混凝土,破碎过程不仅产生大量粉尘颗粒,而且成本高,回收也无利可图。而钢结构建筑拥有高达90%的钢材回收率,且回收较方便,每一栋钢结构建筑都是一座“钢材储存仓库”。

  在我国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杭萧钢构位于杭州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钢结构建筑生产制造基地,记者看到,25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井然有序,先进的数字化切割设备、全自动制造工艺、工业机器人等一字排开。现场没有刺鼻气味,偶有焊花飞溅,耳边只有机器作业的声音。据介绍,生产钢结构主要消耗电力,焊接采用空气中制取的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保护焊缝,除锈油漆在密闭车间进行,全程几乎不会增加新的二氧化碳排放,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

  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新思路

  “如果房地产开发加大钢结构的使用,所带动的钢铁消费量将相当可观。”浙江大学高性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副所长童根树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按照目前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住宅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钢筋的用量在35公斤(低烈度地震设防区,小高层)至60公斤(抗震设防烈度8度,100米高的住宅建筑);采用钢结构的住宅建筑,每平方米钢材的用量增加到60公斤(含楼板钢筋,低烈度抗震设防区,小高层)到110公斤(含楼板钢筋,抗震设防烈度8度,100米高的住宅),而总造价基本不变。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共生产粗钢8.23亿吨、生铁7.12亿吨、钢材11.26亿吨。有专家估算,目前我国粗钢产能过剩至少2亿吨,化解过剩钢铁产能的任务艰巨。

  单银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提供的数据,2012年至2014年3年中,建筑钢结构产量分别为3600万吨、4100万吨、4600万吨,只占建筑用钢量10%左右。以2014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7.9亿平方米计算,如果全部采用钢结构,按每平方米增加钢材使用量约30公斤来计算,钢材消费量将增加0.5亿吨左右,就相当于吸纳了四分之一的粗钢过剩产能。

  扩大钢结构的产能成为化解钢铁产能的有效抓手。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末钢结构建筑用钢量可提高至7000万吨,若加上政策和行业的协同发力,届时国内钢结构用钢量有望突破1亿吨。

  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取得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有1.1万家,其中年产能在5万吨以上的钢结构企业超过100家,技术研发、设计能力大大提升,具备钢结构建筑推广的产业基础和产能规模。

  为扩大钢结构市场,杭萧钢构近年来建立了遍布全国重点城市的代理商模式,通过区域支持、运营支持、技术支持等手段加强与代理商之间的资源共享,更加贴近钢结构市场需求。

  以观念更新促潜力挖掘

  采访中记者得知,单银木目前正在做的一件事居然是“拍电影”——“我要拍一部片子,介绍我国钢结构发展历程和现状,讲述杭萧钢构的成长之路和发展理念,普及钢结构相关常识。”

  “尽管钢结构有众多优势,但在国内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为什么?根源还在于观念。”单银木说。

  有资料显示,目前在日本、美国地震区,新建的住宅中钢结构占比达80%以上。而在我国这一比例极低,甚至不足5%。我国钢结构市场仍处于缓慢发展中。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认为,钢结构技术推广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钢铁产量严重不足,为保证重点建设用钢,对在建筑中的用钢量加以限制。当时的建筑思路和技术使人们对混凝土建筑产生惯性。其次,对钢结构的认识不足。尤其是房地产建设者和消费者,不了解钢结构、不愿意采用钢结构,对应用推广形成了一定阻力。此外,钢结构相关配套建设材料不足。主要是保温、隔音等材料质优价廉的相对太少,像杭萧钢构一样自主研发相关材料难能可贵。

  郝际平认为,我国钢铁产能已从当年的不足变成目前的过剩,推广钢结构、加大钢铁用量有物质基础。

  一方面要加强科普,推动人们的观念更新。包括政策制定者,建筑设计者、建设者尤其是消费者,只有对钢结构这种绿色建筑技术有所了解,才能逐步接受钢结构住宅。另一方面,要加快钢结构的配套技术研究,不断开发出更多墙体围护材料和产品,进一步降低造价,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另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重点区域或者部分建筑建设中可强制使用抗震性好的钢结构,特别是地震多发地区的学校、医院等工程。

  “除了房地产,钢结构还可进一步开拓在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如中小跨径的桥梁、立体停车库、仓储设施等,将取得显著社会效益。”郝际平认为。

  童根树表示,如今钢材价格下跌,劳动力成本上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强。钢结构行业应抓住机遇,做好绿色建筑供给这篇大文章,助力打好化解产能过剩攻坚战。

  让单银木倍感兴奋的是,近期利好政策频出、暖风频吹。比如,不久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结合棚改和抗震安居工程等,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

  钢结构企业积极走出去,也为钢铁行业带来借船出海的机遇。在杭萧钢构生产车间门口,记者见到了正在装运产品的车辆。公司国际履约部项目经理闫健告诉记者,这是要运往哈萨克斯坦的产品。近年来,杭萧钢构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2015至2019年,‘一带一路’国家累计基建投资总额将达到3.26万亿美元,其沿线国家大部分为欠发达国家,基建需求最为明显,且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闫健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