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厦门影视业 如何叫好又叫座?

  • 发布时间:2015-12-25 08:32:09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被誉为“天然摄影棚”

  不久前,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烈日灼心》的三名男主角破天荒同时摘得最佳男演员奖,引起了关注。

  这部“厦门味”很浓的影视作品,改编自长篇小说《太阳黑子》,小说的作者是厦门本土的女作家,电影的取景地也被定在厦门,城市风情得到了原汁原味地呈现。

  电影热映后,不少知名电影、旅游网站,把影片中出现的标志性景点、建筑与现实地址和照片一一对照罗列,成为不少游客赴厦旅游的“参考地图”。

  其实,《烈日灼心》并非厦门“触电”孤例。在国内影视圈,厦门有着不错的“出镜率”。

  山、海、湖错落有致,岛、礁、岩互相映衬,西洋建筑、闽南民居、华侨建筑交相辉映……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城市形态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厦门被影视界誉为“天然摄影棚”。据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介绍,1928年,电影《火烧红莲寺》便到厦门海取景;1978年,我省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血与火的洗礼》大部分外景也选在厦门。统计数据更是显示,近年来,每年都会有40多个剧组、100多部影视剧在厦门取景拍摄和制作,其中包括《疯狂的赛车》《我的早更女友》《云水谣》《左耳》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影视作品。

  如今,“跟着影视剧去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名声大噪的厦门也因此尝到了甜头,餐饮住宿、交通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被带动发展。

  告别“候鸟式”摄制

  虽然众多影视剧组钟情厦门,然而,令人尴尬的是,由于产业配套不足,尤其是棚内拍摄和后期制作等环节基础薄弱,被誉为“天然摄影棚”的厦门尚未发展成为影视中心。

  据介绍,厦门与台湾联合制作拍摄的电影《抢救老爸》,就曾出现过因相关配套不足,剧组不得不从台湾运送拍摄器材的状况。配套不足也导致了大部分剧组到厦门只是“候鸟式”借景拍摄,并没有使本地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喜的是,这些薄弱环节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落户集美区的厦门市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就是重大突破。”厦门市文广新局产业发展处工作人员介绍,中心按“一园多区”的规划思路,除了建设影视产业总部园区,在双龙潭、园博苑等地设外景区,还将在灌口镇改造旧厂房,搭摄影棚,建造影视产业摄影棚区及住宿、餐饮等综合配套服务区。力图打造完整影视产业链,最终告别“候鸟式”摄制,争取每一部在厦门拍摄的影视剧可以做到基本上“不挪窝”,实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制作成本,同时带动本地的影视配套产业发展的目的。

  培养本土企业与人才

  在厦门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看来,影视服务中心的成立,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孵化作用,这是一个良好开端。但厦门发展影视产业的关键,在于后期制作环节能否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比起服务影片摄制,在厦门进行后期制作能带来更多资源,更易形成产业链。

  后期制作属于高科技范畴的数字技术产业,需要大量高端人才。该负责人表示,厦门不妨分两条路走,一是继续引进龙头企业,孵化本土影视制作小微企业;二是培养后期制作的人才。“虽然过程相对漫长,但从长久来看,或许是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这也得到丽智影视负责人的认同。

  作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和厦门自贸片区联合招商引进的企业,丽智影视联手国内外资本,成立了厦门影视产业发展基金。该企业负责人周生亮表示,目前国内影视基金大多直接投资票房,而他们投资的则是制片公司。“基金投资的门槛是对方公司母体必须在厦,注册在厦门指定园区,作品版权放在厦门的公司。”周生亮说,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推动厦门影视产业发展。

  此外,丽智影视还将与厦门的高校开展共建影视文化学院、签订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合作,为厦门影视行业储备充足的专业人才。

  政府部门也准备继续添柴加薪。厦门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涉及人才引进和培养、精品奖励、引进骨干企业等各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