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共创美好生活 共享改革成果

  • 发布时间:2015-12-24 04: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冬日的成都平原薄雾如纱,缭绕在崇州市五星村一栋栋精巧别致的川西民居之间。村干部介绍说,五星村共有878户村民,目前已有827户住进了两到三层的新居,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30元。

  3年前还位列省级贫困村的五星村,何以一举脱胎换骨?嬗变来源于成都市开拓创新,践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使命。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说,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力求在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开辟新途径,在推动农民实现更多财产权利上获得新成效,在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寻求新突破,在形成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上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突破梗阻 活水奔流

  五星村80岁的余素琴老太太高兴地把记者请进漂亮的小楼里参观,小楼前院花草茂盛,后院蔬菜翠绿。“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老人说。

  五星村党支部书记王纪介绍说,余素琴老人一家7口人,在建设新村之前,已对她家的老宅基地确权颁证,之后通过土地整理,村里将老宅基地与新建集中居住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置换。最后她家只出了不到10万元就拥有了两套共280平方米的新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安逸得很!

  五星村与繁华的成都市区相隔仅50公里,不到一小时车程,但此前与城里差距拉得较大。聚焦农村贫困,成都坚持把新村建设作为农村扶贫开发的“龙头工程”来抓,着力打开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闸门”,创新运用统筹城乡的办法,大力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充分整合,切实做到基础建设、产业培育、服务优化、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联动推进,着力打造一批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生活富足、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综合体,努力实现建成一片新村就带动一片脱贫。

  制度的梗阻一旦突破,发展的红利不断涌来,五星村的村民也逐步过上真正的“五星”生活。

  成都首先从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突破。他们开展全面、彻底而系统的确权颁证,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核发相关权属证明,对不能确权到农户的集体房屋等资产进行股份量化,向农户核发股权证。目前,全市确权颁证工作已基本结束,累计颁发各类产权证和股权证880多万本。

  产权只有流动才会实现价值。成都鼓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持有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开发、公开转让、参股合作等方式开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场镇改造,既解决农村建设发展用地之需,又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目前,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各类农村产权累计交易额达到500亿元,交易总量居全国同类交易所第一。其中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林权等抵押融资超过120亿元。

  在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村民何清富与余素琴老人一样,享受到确权改革的好处。两年多以前,他以房屋及宅基地产权证等作抵押,贷款60万元,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建起一家拥有24个床位、可同时接待上百人用餐的农家乐,到今年底,就可以基本还清贷款。何清富高兴地说,没想到多年来的“死资产”如今也能变活钱。

  而在蒲江县的复兴乡,联想佳沃集团利用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政策建成一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在这个基地,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IT前沿技术被运用于猕猴桃的精耕细作之中。在“龙头”带动下,蒲江正大步迈向全球最佳猕猴桃种植基地,而当地农民收入也快速增长。

  共同发展 分享红利

  几年前,对于地处偏远山区的崇州市大木村村干部来说,修桥补路这些事真是天大的难事,因为手里没钱。这些年却大不一样了,每年村里都有数十万元,一般性公益事业开支有了着落。这笔钱来自于成都及崇州两级财政拨款。

  这些年,成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去年GDP已站上万亿元台阶。成都市委、市政府认为,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让广阔的农村、广大的农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统筹城乡改革的应有之义。

  成都力促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改变村级公共服务投入主要依靠村民自筹的状况,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2014年专项资金最低标准达到每村40万元,市县两级共投入12.49亿元,基本实现村级公共服务“有钱办事”。

  在共享发展成果上,成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均等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很清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建设。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统计,2014年,全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408亿元。

  在众多的投入中,有一项投入值得大书一笔——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和耕保基金,保护肥沃的成都平原,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一笔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的资金,平均每年筹集的总额约23亿元。成都把这一笔巨资完全用于那些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身上,目前已累计发放耕保基金87.68亿元,惠及180万农户。其中基金的90%用于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及其他支出;5%用于农业保险补贴,每年为全市投保农户提供228亿元的风险保障;另外5%用于设立担保资金,为全市范围内的农村产权流动提供担保。2013年,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推出了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以此避免“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此后,成都还新推出了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和小家禽保险,目前,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险种达到9大类30多个险种。

  保护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据成都市农委总农艺师姚光贵介绍,2014年,全市粮食单产比7年前提高了42公斤,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30万吨。

  农业政策性保险只是成都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机制,加快推动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农村产权交易所、农业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农产品信息化平台等一大批具有成都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产物正从成都大地生发出来,一条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都市现代农业特色之路已然形成。

  改掉弊端 留下乡愁

  随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成都郊区(市)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离开本土外出务工了。

  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屈军分析认为,如今在成都,农民不再代表弱势群体,而是一种可以致富的职业,他们既享有基本与城市一样的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又享有农村土地所附着的更多利益,以及城里所不及的良好自然环境,大家自然不愿意离开。

  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村民对此体会深刻。青杠树村实现了水、电、气、电话、电视、宽带“6通”,川西民居风貌和四川平原特有的林盘特色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柏油铺成的村道蜿蜒而过,串起了村民聚居点和青葱的农田。

  镇党委书记张怀东介绍说,在统筹城乡改革的统一规划中,特别注重突出新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融合、方便生产与方便生活相结合,构建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格局,促进产村一体融合发展。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原则,新村建设彻底摒弃过去“集中上楼”的模式,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真正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得到农民普遍欢迎。在这场改革中,改掉的是脏乱差,留下的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增加的是丰富的现代文明。

  在成都,类似于崇州五星村、郫县青杠树村、彭州花园村的新村聚居点已成规模。成都市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整镇打造”的思路,优选出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的乡镇作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镇(片),集中试验改革新举措,集成推广改革已有经验,突出“创新性、集成性、可推广性”。

  成都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全域范围内空间布局、资源分配进行综合设计、统筹规划,建立了城乡一体、有机结合的规划体系。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正渐次展现。(经济日报记者 郑 波 钟华林 杨开新)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