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产销衔接 架起粮食流通快速路

  • 发布时间:2015-12-21 05:33:48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粮食连年丰收,居民口粮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自产杂粮又急需外销。粮食产销衔接,实现对接市场、优势互补——

  “世界杂粮看中国,中国杂粮看山西。”一语道出山西在小杂粮产业链上的地位与优势。山西特色杂粮产品享誉海内外,然而,虽然连年丰收,但全省口粮自给率却不足50%,居民生活必须的小麦、大米、食用油三大品种需要从外省大量调入,自产的玉米、杂粮也需要及时外销。

  山西不是产粮大省,却是粮食流通大省。因此,搞好产销衔接,就成了保障粮食供需平衡、确保流通高效顺畅的关键一环。我省连续五年召开粮食产销衔接会,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方式,促进了省内外粮食生产、加工、贸易的精准对接,拓宽了我省玉米、杂粮的外销渠道,保障了全省粮食安全。

  不是产粮大省 却是流通大省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温差大、光照长,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山西省有“杂粮王国”之称。从塞北到黄河滩,都能找到杂粮的踪影。

  汾州香、沁州黄、荞麦、红芸豆……我省杂粮有茎类、麦类、谷类、薯类、豆类、糜类、黍类等七大类12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3。随着谷子、荞麦、燕麦等小杂粮生产基地建成,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年加工能力近5万吨,杂粮名牌产品众多,每年大约有3万吨的小杂粮产品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地,成为进军绿色食品的行列中一支极具竞争力的“生力军”。

  在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连年丰收,粮食市场保持了基本稳定。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266.16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五年增长。然而,受水资源、土地等条件约束,我省粮食产需总量不足、品种结构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全省口粮自给率仅为48%左右,小麦年均缺口30亿公斤,一半以上需要调入;稻谷年均缺口15亿公斤,100%需要调入。食用油年均缺口7亿公斤,九成需要调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玉米、杂粮产量富富有余,每年需要外销35亿公斤以上。

  由此可见,山西虽不是产粮大省,却是粮食流通大省,搞好产销衔接,保障粮食供需平衡、流通高效顺畅的责任重大。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出现高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三高叠加”,加之国内外粮价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叠现情况下,做好粮食产销衔接尤其重要和必要。

  产销精准衔接 实现优势互补

  超过35亿公斤的玉米、杂粮要外销,大量小麦、稻谷、食用油要调入,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我省多年的“产粗吃细”不平衡粮情,连续5年召开的粮食产销衔接会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对接市场、优势互补。

  12月2日在太原举行的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让省内外粮农和粮食企业赶了一次大集。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粮食企业,以及省内粮食企业共170家前来参加,涵盖了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购销、贸易等各个领域。会议同期举行的5场粮食产销衔接洽谈会上,我省11个市51个小杂粮主产县展示了粮食产品、企业、产业,66家企业进行了集中签约。我省粮食局与天津、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等5地签订了省际间产销合作协议,进一步加深了区域粮食供需平衡、产销合作工作。各省粮食企业共签订粮油购销协议、合同330份,签约粮油购销总量61.77亿公斤。

  “通过省际间粮食产销合作和贸易洽谈,大大促进了粮食经济市场化健康发展,为省内外企业搭建健康有序的合作平台,实现了品种调剂、优势互补。”省粮食局局长丁文禄表示,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不仅是我省粮食产需失衡的破题之举,也为全国趟出一条解决此类问题之路。

  通过粮食产销衔接会,不仅保证了市场供应,与粮食主产省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确保了我省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而且调动了农民种粮卖粮积极性,促进农户增产增效,还极大丰富了居民主食品种,带来更多健康、绿色的杂粮食品。最关键的是,通过政府搭建产销平台,引进优势企业和产品,实现了省内外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把山西玉米、杂粮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延伸粮油产业链。

  沁县的小米、五寨的红芸豆、灵丘的苦荞……一场场成功的粮食产销衔接会,让山沟沟里的小杂粮走出娘子关,变成百姓餐桌上的香饽饽。粗粮换细粮、土产变钞票,粮农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绿色带动特色 品牌拓宽市场

  “山西小杂粮在各类展销会上供不应求,特别是苦荞和甜荞。”在12月2日的粮食产销衔接会上,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山西杂粮具有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保健性强、药食两用等特色,加之主产区农业基础薄弱,公害污染较轻,基本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天然本色,成为山西杂粮发展的一大优势,“用绿色带动特色,是小杂粮坚持的发展之路。”

  以绿色为保障的前提下,我省的杂粮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不同类型的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初步成形。苦荞保健品、燕麦膳食纤维粉等多种小杂粮精品,已成功进入省外市场,甚至出口国外,实现了杂粮的饮品化、主食化、保健化,受到消费者青睐。

  十多年的小杂粮发展之路,我省也有了一批响当当的名牌产品。沁县的沁州黄、汾阳的汾州香、三里湾的黑色系列杂粮、山阴的燕麦片,五寨、岢岚的红芸豆、平鲁的红山荞麦、灵丘的苦荞茶等,享誉市场。忻州是亚麻籽的重要产地,其中神池的亚麻籽种植规模大、质量好、产量高。在去年粮食产销衔接会上,神池县被授予“中国亚麻油籽之乡”称号,创下又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灵丘苦荞系列产品的销路不断拓宽,精深加工后的苦荞系列产品有苦荞茶、苦荞凉粉和苦荞面。这些产品不仅在灵丘周边各县以及太原、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广泛销售,还远销日本。

  “沁州黄”“汾州香”小米已成为山西省小杂粮的标志,以小杂粮为原料的山西汾酒、老陈醋更是享誉国内外市场。目前,以寿阳县为代表的县区玉米生产、以岢岚县为代表的县区红芸豆、杂粮豆生产已经迈向产业化发展,发展后劲十分强劲。

  “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杂粮产业振兴计划,把发展特色粮食产业确定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丁文禄表示,我省将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杂粮加工企业,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在杂粮主产县或集中产区,改造、新建一批杂粮产地批发市场,在北京等大城市设立杂粮直销中心。目前,全省各地玉米、杂粮“种植、储备、加工、销售”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

  本报记者 张 婷实习生 温 旎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