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农垦资源
- 发布时间:2015-12-17 08:30:44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12月1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垦改革发展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全面部署深化农垦改革、加快农垦事业发展、落实政策措施等各项工作,提出工作要求。
12月1日《意见》对外正式发布,这是24年来中央首次对农垦改革发展做出全面的部署。1992年,中国各地国营农场加快改革,农垦系统明确中心任务是大力提高经济效益。
《意见》共5部分23条。主要内容包括:深刻认识新时期农垦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发展,推进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对农垦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理论、改革、政策三大突破
“《意见》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农垦战略地位作用、改革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该《意见》,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如是评价。
在杨绍品看来,《意见》最大的亮点是实现了包括理论、改革以及政策方面的三个突破。
在理论上,《意见》提出了农垦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新时期农垦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就是要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其次是在改革上有突破。杨绍品认为,《意见》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导向,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重点回答了垦区怎么改、农场怎么改,以及人员、资产和土地管理体制机制等怎么办的问题,但同时又结合农垦实际提出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办分离、购买服务”等改革过渡路径。
三是政策上有突破。《意见》提出要实现“一个同步实施、两个全面覆盖”,即各项规划要在农垦同步实施,国家强农惠农富农和改善民生政策要在农垦全面覆盖。“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出要以财政性资金为先导设立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创新农垦土地管理方式,提出要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农垦国有土地,稳步推进农垦土地资产化和资本化。”
需要承认的是,农垦事业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么,在我们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时期,农垦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还要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杨绍品认为,这次《意见》对农垦在新的形势下定位在四个方面:保卫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对外农业合作的排头兵以及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改革路径应稳中有进
国有农场的改革是一个热点。在杨绍品看来,今后对国有农场区域内的属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事业,要由地方政府切实地履行责任,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不能出现农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落空的问题。要破立同步,而且立在前、破在后。国有农场要构建党委领导,行政管理、生产经营、社区服务有效统筹的新型治理结构。
杨绍品认为,要打造现代农业的企业集团。集团化改革是垦区改革的主导方向,要推动垦区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通过垦区集团改革加强优势资源的聚集和整合,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有控制力的现代企业集团。
农垦仍然是集区域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组织形式,虽然要改革,但改革是个渐进过程。
因此《意见》提出创新农垦行业管理体制,在改革过渡期内,整建制实行集团化改革的垦区可以保留省级农垦管理机构,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时尽快过渡到集团化、企业化管理。
农垦要通过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充分发挥组织化、现代化、产业化等方面的优势。杨绍品介绍说,农垦管理人员经过批准允许到农垦企业兼职,但要从严掌握,并且要严格执行兼职不兼薪的政策。改革过渡期以后、全国国有农场办社会改革全部到位以后,不再加挂省级农垦管理机构的牌子,农垦将彻底转为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保护与盘活双管齐下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垦国有土地流失和被占用情况十分严重,如何改革农垦的土地管理模式迫在眉睫。那么,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严格的保护,二是盘活和利用。”杨绍品告诉记者,《意见》做出了详细规定,从一些政策上填补了农垦土地管理使用制度的空白。农垦土地前些年流失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应该严禁擅自收回农垦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严格执行土地的用途管制制度,严肃查处擅自改变农垦土地用途和非法侵占农垦土地的行为。对于国家建设确实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文件明确规定,要经原来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的批准,并且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意见》提出,要加强农垦土地的权益保护,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的确权和登记,《意见》强调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国有土地确权和发证任务。
提高活力、动力和竞争力
此外,农场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农场既要办企业又要办社会。《意见》中提出改革农场办社会职能。对于此,杨绍品坦言,农垦改革难度比较大。农场建立的背景决定了它要承担办社会的职能。“比如我们有288个边境农场,边境农场肯定要同时建社会事业,科教文卫体,水电路气房这些都要建,这是历史形成的,它为支持农垦事业发展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2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杨绍品介绍说,目前农垦办的公检法移交已经基本完成,基础教育和卫生机构,现在大部分已经移交。但国有农场具有区域性特征,与其他工商企业不同,因此社会职能往往是分而不离,短期内难以采取一种简单的切割办法全部移交出去。所以这次《意见》提出要坚持社企分开的方向,推进国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的“属地化”。
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农垦企业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将提高,农垦组织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和职工科技文化素质高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更好地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创业致富增收,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杨绍品表示。
■声音
农垦改革须优化资源配置
“三农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农垦的改革关系到无数人的利益。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依靠改革创新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要求更为迫切。农垦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巨大,农产品商品率高,具有农工商综合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独特优势。
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进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力推进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
考虑到农垦的特点和历史形成的一些实际情况,实现资源要素有效配置的目标,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构建新型的劳动用工制度,健全职工的招录、培训、考核体系,逐步建立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制度。二是要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以资本为纽带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稳步开展农垦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试点,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企业的股权结构优化,多种形式探索管理层和企业员工持股,加大企业上市融资力度。三是要严格管理、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农垦的国有土地,稳步推进土地资产化和资本化改革进程,积极探索盘活农垦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吴佳珅)
2020年农垦改革目标
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产业体系
建成一批稳定可靠的大型粮食、棉花、糖料、天然橡胶、牛奶、肉类、种子、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民生建设
垦区民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农场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