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莫让变味“实习”把学生变成“学生工”

  • 发布时间:2015-12-17 08:30:4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教育时评

  李女士的孩子今年16岁,9月起在西安华中科技技师学院就读,专业是轨道运营管理。她说:“娃上周回来说要去东莞实习,而且一去就是三个月,过年也不能回来,一个月也就给2000多元工资,这不是把我娃当成廉价劳动力了嘛?(12月15日《华商报》)

  高职一年级新生,且学的是轨道运营管理,却到不相干的某东莞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月,明显违反了教育部关于“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之规定。但让人纳闷的是,不但企业抛出“橄榄枝”,学校乐此不疲,新生们也是跃跃欲试,只剩下部分家长在一旁干着急。

  其实,谜底并不难解:春节前后很多工人回家过年,让不少东莞企业面临短期“用工荒”,因而特别欢迎这批“学生工”来填补“空缺”;而学生则将其视作勤工俭学,三个月下来,少则七八千元,多则上万元,又能修得该课时学分,也算“劳”有所值;反观学校方,既解了企业之难,且“成全”了学生“打工”意愿,还可按每人近千元笑纳“介绍费”,岂不美哉。如此一举三得之事,难怪乎各方都会趋之若鹜了。

  至于教育部严令,那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规定”对应的是“实习”,校方则将其偷梁换柱成了“见习”。看似一字之差,却成功实现了“乾坤大挪移”,终于可以将变味的“实(见)习”进行到底了。正是得益于这手“高招”,该校可说是赚得“盆满钵满”:每年足足600名去“见习”的学生,按每人至少800元“介绍费”计,校方每年仅这笔收入就达48万余元。

  这类看似三方获益的“实习”,其实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首先,因为要腾出足够的“见习”时间,校方单方面剥夺了学生的“双休日”,长期改为每周6天上课,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其次,因为要与企业回家过年工人的返厂时间保持一致,不致出现“断档”,“学生工”们三个月期内必须连续顶岗,甚至连春节也不能回家团聚,更不用说享受寒假的小憩了。

  说到底,此举实际上是学校校风不正的一种反映,譬如,货真价实的大学生“社会见习”,可以有多种选择:或组织军训,有利于养成集体观念;或参与志愿者工作,在活动中理解奉献、收获爱心;或依据其所学专业,到符合今后就业方向的企业进行短期社会体验,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实习”,则是毕业前夕的“预热”,更是与“东莞打工”风马牛不相及了。

  笔者并不一概反对组织学生去打工,但前题是,学校不应借变味的“见习”或“实习”之名,把学生变成谋取利益的“学生工”。也就是说,校方不妨扯下所谓“社会见习”或“实习”的“遮羞布”,大大方方还原为“勤工俭学”的本色。同时,把握好学生自愿、劳逸结合及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原则,并全程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应该说,这种建立在自愿基础上、而不是强与“学分”挂钩的勤工俭学,社会还是持赞同态度的。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