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人格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捷径

  • 发布时间:2015-12-12 01:30:3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玉渊杂谭

  前几天,看到一则娱乐新闻,倍耐力2016新年年历召开面市发布会,姚晨作为其中唯一的华人面孔出席活动,她也是这本全球顶级年历首位华人封面女郎。

  我忽然想起了京剧大师梅兰芳。1930年2月,梅兰芳赴美演出,在美国一炮而红,两个星期的戏票三天内预售一空。京剧登上了美国的戏剧舞台。据说,梅兰芳每次演出结束,谢幕常常要多达十几次,人们都等着和梅兰芳握手。当时美国媒体评论是,“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对孪生子从未相遇过,但现在他们毕竟相遇了,这一情况体现在梅兰芳的身上”。

  当然,不必比较姚晨和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实际上,二者也不可比较。然而,从文化角度解读,这个娱乐事件也可视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途上的又一块“人格化”基石。我所说的“人格化”,是指在文化传播尤其是对外传播过程中,那些具体的人物、作品或形象等文化符号,比抽象的理论、概念或典籍更具渗透力和传播力,它们往往构成文化接受更有效的“阶梯”。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就拿较近的来说,2015年9月初,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在纽约林肯中心的大卫·寇克剧场分别演出京剧《白蛇传》和《锁麟囊》,就被誉为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化”对外传播的典范。

  我以为,文化传播最高明的境界是似盐入水、如光洒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才是“文化传统”而不仅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文化”,或者说,才是“活文化”“真文化”。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中国文化“走出去”,绝不应是博物馆式的陈列,也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而是“文化传统”之间的碰撞与互动,从而让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捕获一个活泼、直观、生动的“文化中国”。

  这就需要一大批反映当下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而在我们这个视听文化盛行的时代,文娱体育明星天然地在文化符号序列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说起英国就想到贝克汉姆,说到美国就想到史泰龙、施瓦辛格,说到韩国就想到都教授,以及华人世界里早年的李小龙、巩俐到现在的姚晨,就是这样一组文化符号。

  此外,还有许多更有意义的当代中国文化符号值得挖掘和推广。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莫言、药学家屠呦呦;再比如,多次复排的歌剧《白毛女》、广受好评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等等。只有把各方面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化符号充分挖掘出来,提炼其精神内涵,中国文化的传播才会更加便捷,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才会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更加富有时代精神。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