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给我一个细胞 还您一片森林”

  • 发布时间:2015-12-09 03:32:2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文·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个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团队,一个是森林资源培育型上市公司。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施季森带领的团队和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建成并投产了年产2000万株规模的生产线,成为国内首个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实现林木种苗产业化最大规模生产的项目,也成为福建省科技和人才强县示范基地,该项目也是林业资源培育企业转化先进科技成果的典型。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施季森带领的团队通过与多家单位合作,累计生产和销售杂交鹅掌楸体胚苗木910万株,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和体胚培养苗木6300万株;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283万元、利润1941万元,为当地农民创造了960个就业机会;生产的苗木在福建、江苏、江西、广西、湖北、湖南、重庆等地速生丰产林建设和城市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切,源于当年的一个梦想,一个心愿,一句誓言。”施季森说,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传统林木种苗生产方式的梦想,用工业化理念推进林木种业产业化的心愿,要让新兴的细胞工程种苗繁育技术在中国的大地上结出产业化硕果的誓言,使整个团队倾注了18个春秋的不懈努力。

  企业向科研团队“抛出橄榄枝”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战场上,奋战着一支队伍,他们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业的国有资本上市公司——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

  “时值本公司上市后转型和提升阶段,我们作出了通过引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战略决策。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到南京林业大学施季森教授团队关于杂交鹅掌楸细胞工程繁育种苗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种苗繁育技术,当机立断前往南京林业大学接洽。” 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国熙说。

  合作意向迅速得到南京林业大学校方和施季森团队的响应,双方商定了合作方式、签订合作协议和启动了人员和技术培训。该公司董事会也通过了商业计划书和投资计划,并立即付诸实施。

  双方紧密合作,5000平方米年产2000万株的现代化和高洁净度的细胞工程中心,1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从项目总体设计,项目招标,工程开工建设、安装和调试,仅仅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

  投产三个月后,经过设备、设施、技术、管理和人员的磨合,科技和企业联姻结出了第一批硕果,绿油油的细胞工程种苗开始下线进入温室炼苗。

  “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得常规技术育苗要花3—4年才能实现的林木种苗繁育目标,缩短到3—4个月完成,单位时间和空间的产出效率提高了100多倍,推动了林业种苗繁育的现代化。”施季森说。

  独具创新思维培育杂交鹅掌楸

  那么,是什么核心技术,吸引了企业,向施季森团队抛出了橄榄枝并最终达成了合作?

  杂交鹅掌楸有“中国郁金香花”树的美誉,为中国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杂交所得。由于采用传统技术繁育杂交鹅掌楸较为困难,效率较低,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杂交鹅掌楸种苗的需求,限制了这一优良树种的推广应用。

  1997年开始,为攻克杂交鹅掌楸繁育技术障碍的堡垒,施季森领导的团队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植物细胞全能性知识背景和国际上有关动物的‘干细胞’发育‘命运’可调控理论给了我们启迪和灵感,提出了‘给我一个细胞,还您一片森林’的大胆设想,开始了杂交鹅掌楸细胞工程种苗繁育技术的探索之路。”施季森说。

  在独具创新思想的施季森团队成员的眼睛里、脑海里,每个杂种胚的无数个体细胞仿佛是无数个躁动着的“胚胎”雏形,是孕育一个个新人工种胚的生命“精灵”,“我们真的是能深切感受到这些原初的‘小东西’特有的生命气息。从事细胞工程种苗繁育技术创新,确实很累,很辛苦,但在我们的呵护下,当它们奇迹般地变成鲜活的小苗招展在面前时,说不出有多欣慰呢!”团队核心成员——科技部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陈金慧如是说。

  施季森团队通过改变“一粒种子只能培育一株苗”的常理,将种子中无数个有生活力的体细胞,在植物体外人工培养条件下,诱导成一个个成熟的再生“种胚”,进而发芽生长成为一株株茁壮的苗木,成长为参天大树。

   攻克产业化的技术堡垒

  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茬接一茬团队成员持续研究,6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力拼搏。施季森团队制定了以杂交鹅掌楸等重要树种的优良杂交组合为基础,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以林木胚性干细胞培养的微环境调控为核心,以提高木本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和胚胎发育同步化为突破口,创新和优化杂交鹅掌楸的高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技术体系,突破了杂交鹅掌楸等重要林木细胞工程高效繁育技术瓶颈,进而实现规模化生产总体目标。

  “我们突破了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技术难关,把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的实用技术、现代规模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不断的磨合与接轨,反复的小试以及中试的优化,终于逐步成熟,达到了产业化的程度。”施季森说。

  施季森团队以杂交鹅掌楸为先导树种开展细胞工程种苗繁育取得成功以后,又迅速将核心发明专利技术,经过改造和优化,推广应用。团队心中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发展高效的现代细胞工程种苗繁育技术体系,为推动整个国家林木种业的现代化添砖加瓦。

  他们先后实现了杉木、马尾松、湿加松、福建柏,枫香、七叶树、福建山樱花等重要针阔叶树种的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申请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得到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形成了林木体细胞胚胎和再生植株的通用技术平台。

  在不断探索、进取,创新、完善技术体系的同时,他们也在期待着有志于发展现代林木种业的企业和实业资本的介入,共创一片新天地。

  解开知识产权权属“死结”

  听施季森介绍团队细胞工程种苗繁育技术创新经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而话锋转到与企业合作有什么经验可鉴时,反倒使他有点踌躇起来。

  他理了一下思绪说,多少年来,国家和地方历来鼓励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律、规定、意见、办法等文件,摞起来足足超过一尺,但相互之间不配套,不同部门出台的文件相互可能有矛盾,可操作性不强。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修正)案,“应该说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法,体现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给出了许多政策界限和基本原则,比1996版有了十分显著的进步。” 施季森说。

  施季森说,其实与企业谈科技成果的合作和产业化转化,既有点像谈“恋爱”,要有“眼缘”,要相互看得上,诚心合作,遇到问题大家向前跨一步,就事论事解决问题,不相互推诿指责,效率要高得多;又像“国与国”之间交往,要有一点“外交家”的“大智慧”,灵活处理棘手问题。就科技人员本身来说,推出的科技成果首先要过硬,除了产业化前景好以外,还要成熟度高,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

  “其次,要为企业培养好企业的核心技术力量,再带出一支技术精准的队伍;第三,在转化过程中要在企业跟一段,送一程,做好技术转化后续服务;”施季森说,第四,要建立跨单位、跨平台的技术联合开发机制,以满足产业化长期需要。

  “这个项目能够在企业中较快地成功转化,就体现了金森集团董事长王国熙的智慧,他创新合作方式,通过说服董事会,在较短时间内妥善处理好了专利成果权属转移、评估、更变等环节上‘死循环’式评估,加快了转化进程。” 施季森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