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租屋走向科技“世界杯”
- 发布时间:2015-12-07 01:30:30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创新创业园地
耿 挺 本报记者 王 春
由3位理工科创客男组成的创业团队,一开始只能宅在出租屋内,通过网络论坛接单,做一些简单的技术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团队入驻上海产业技术研究众创空间(SIST众创空间),不仅注册成立了肩并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还享受到上海产研院杨浦智能化产品创新中心提供的技术服务,成功揽下了一个国际大合同 ——可水洗发光骑行衣研发项目。在2015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肩并肩”的这款可穿戴产品摘得创新提名奖,如今已经在亚马逊上以千元价格售卖。这是一个创客团队的创业故事,更是上海产研院打造众创空间所迈出的坚实一步。
从出租屋搬过来的创客团队
“看到外企的那些同行工程师们,都是在给别人打工,我们觉得还不如给自己打工来得爽。”“肩并肩”创客三人组中的范硕这样描述当初创业时的想法。对于3位88后出生的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来说,有这样的想法并非难以理解。毕竟在大学时,他们就已接触到不少摆弄电子设备的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在大学里做项目是一回事,自己出来创业又是另一回事。创客三人组起步的第一站是在一个居民小区的出租屋内。“当时条件非常简陋,示波器、信号器、万用表这些简单的电子工具一样都没有。”范硕说。对于一支定位在智能硬件领域的技术团队来说,缺少了这些工具就好像没有装备武器的士兵,即使有项目找上门,也难以承接下来。
最初,创业团队只能从专业的智能硬件网络论坛上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技术活。这些发布在网上的项目报酬很少,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创业初期几个月最重要的市场订单。当时,也有一定规模的公司看中了他们的技术,上门来寻求合作,但看到办公环境之后,原本欣赏的眼光就带上了怀疑的色彩。
幸运的是,一位朋友向创业团队推荐了SIST众创空间。在基地,范硕看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由上海产研院杨浦创新中心管理的信息技术实验试制平台。“这里不仅有正规的办公场地,还有各种设备和实验室,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没有什么迟疑,他们当场决定从出租屋搬过来。从此,基地内多了一个名为“肩并肩”的创业团队。
在公共实验室研制产品
“很多创业团队同‘肩并肩’一样,是冲着专业技术服务来的,SIST众创空间正通过建设‘研发+试制+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应用创新体系服务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上海产研院杨浦创新中心副主任孔繁荣说。
对于创业企业,尤其是“肩并肩”这样的技术创业团队来说,专业的技术服务孵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一家英国公司从网上找到了“肩并肩”团队,要求设计制作一款发光骑行服。这是“肩并肩”团队获得的第一笔正式合同。“整个研发过程花费了半年多。”范硕说,“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几乎占领了公共实验室‘嵌入式试制工程区’,SIST众创空间的老师们也一直耐心地帮助我们。”
公共实验室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计算机软件创客空间:在软件测试区的黑板上,周一到周五的服务流程表排得满满的,SIST众创空间的软件工程师正在帮助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软件测试。同样的场景在其他几个试制区都可以看到。
更让范硕印象深刻的是,在研发过程中,团队发现原先设计的功耗一直居高不下,一件衣服只能穿半天,就需要重新充电。在多次碰壁之后,SIST众创空间的技术工程师给出了电源管理的方案,成为团队再次开发的重要参考。结果,新的衣服能够稳定发光两三天,远远超过英国公司的要求。
最终,“肩并肩”团队设计制造的发光骑行服在被称为科技界“世界杯”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大放异彩。而在2015年上半年,“肩并肩”生产了近2万套这种炫酷的产品。
复制技术服务众创模式
“肩并肩”只是上海产研院杨浦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孵化的176家科技企业之一。这其中,已经有49家企业完成天使轮投资、19家企业完成A轮融资、2家企业获得上市公司并购、1家企业新三板上市、1家企业新三板过会通过,累计获得风险投资1.37亿元。
在上海打造科创中心和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产研院正积极深化众创空间建设。今后一两年内,产研院负责规划设计的创业面积将达到1万平方米,服务内容覆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3D打印等六大领域。
此外,上海产研院将以浦东、杨浦为起点,复制众创服务模式,计划在普陀、闸北、徐汇等区域新建众创服务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从创意、设计、研发到试制、集成、融资、营销全过程的创新生态环境。同时,通过联合研发、产研结合、渠道共享、资本联投等方式,从技术、资金、产业等多重环节渗透企业创新创业。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