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

  • 发布时间:2015-12-05 03:33:4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吴文博

  “熊垮高寒人烟稀,冬天罩子进入门。鸡犬出门怕寒冷,团团圆圆围火堆。广种薄收难温饱,生产生活都艰辛。外来媳妇怕煮饭,生火加柴灰花飞”。

  这是原名熊垮、曾被称为“破天荒村”的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以前的真实写照。

  作为贵州省一类贫困村,红板村地处边远山区,土地贫瘠,气候恶劣,2012年前村里几乎没有任何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当年的红板,喂个猪儿都背不出来卖,举家外出,务工求生。”中建乡党委书记唐宝书说。

  现在的红板,牛、羊成群,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中,搞起了种植、养殖,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0元,大部分村民已经摆脱了贫困。是什么促使这里发生如此大的改变?近日,记者走进红板,一探究竟。

  交通先行,完善扶贫发展基础设施

  红板村距离县城62公里,美丽的中果河蜿蜒着穿乡而过,跨过中果河,沿着新修的水泥路爬坡而上,不多时便到了大雾弥漫中的村庄。

  “这条路以前可不是这样。长期以来,从中建乡进入红板村只有一条土路,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唐宝书回忆道,“村民们曾经自发把泥路修建成沙子路,由于山高路陡,不到两年,沙子路也被大水冲得泥泞不堪。”

  “道路不通,交通落后,可让村民们吃尽了苦头。”村支书瞿开维说,前几年,黔西县农牧局引进一个大葱项目在红板村发展。看着大葱的长势,村民们都很高兴,可是到了收获的季节,由于交通原因,商家不愿意来收购,很多大葱烂在土里,群众增收致富的梦想化为泡影。

  2014年7月,中建乡决定修通从政府驻地到红板村的水泥路。今年5月,长14公里、宽4.5米的通村水泥路建成通车,彻底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如今的红板村,9个村民组中有4个组通水泥路、5个组通泥石公路,修通连户路1万多米,院坝硬化8000多平方米;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人畜饮水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安装管网到各家各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0多户,全村基本消除茅草房。自2012年来,红板村在扶贫工作中共整合资金395.2万元投入水、电、路、讯、房和教育、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还注意到,在村委会的办公楼房上挂着一块醒目的招牌——京东红板合作点。“这是今年9月16日正式成立的,我们可是全市第一个拥有电子商务的村。”瞿开维自豪道,京东把工业品送到农村、送到农户的同时,将村里的无公害农产品带到城里,销往全国各地。

  产业支撑,确保家家有项目

  沿着通村公路进入红板村,“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特色生态养殖基地”“冷凉蔬菜基地”“中药材基地”等映入眼帘。见到村民刘广芬时,她正在自家的林下养殖基地里忙活,“土鸡的市场行情不错,能卖到17-20元1斤,经常有人上门收购。”

  除了四五十只鸡,她还养了32只羊,8头牛。“以前没养过,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刘广芬说,在政府鼓励下,2013年第一次买了15只羊,每只政府补贴750元,自己出不了多少钱,当年卖羊就挣了1.7万元。刘广芬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以前还要出去打工,现在在家也能挣到钱了。”

  2012年以前,红板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传统养殖也仅仅是自给自足。村民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和经济来源。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红板村理清发展思路,结合资源优势,整合种植养殖、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900多万元,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林下养鸡、反季节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

  近年来,该村共种植核桃3350亩,林下养鸡5000羽,发展种草养羊65户、发展能繁母牛养殖27户,实现贫困户户均牛存栏2-3头、羊存栏2-6只,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支撑或项目扶持,每个在家劳动力都能接受培训并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这是红板村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法宝。”中建乡乡长罗舟认为,通过输血式扶贫,群众靠滚动养羊,年年卖羊,贫困户可以持续以卖羊获得收入,已经具备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

  转变观念,激发脱贫致富积极性

  “红板村甚至中建乡的巨变,归根到底是干部群众思想转变的结果。”唐宝书说。

  2012年以前,红板村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足不出户、村民整体素质偏下,受教育程度不高,45岁以上的几乎全是文盲。但过惯穷日子的红板人,盼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

  村民罗安友便是这样的典型。初中毕业后,他在家种过玉米,挖过煤,“收入多少不清楚,反正就是不够用”。看着在家没有指望就外出打工,因没有技术,也挣不到钱。他暗下决心,要学点什么。

  2008年起,他开始自学动物防疫,通过中建乡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的帮助和自己查阅资料,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养羊经”,并且成为村里的家畜防育员。

  2011年,罗安友投入3000元养了8只羊。到2012年,县里的扶贫项目来了,他的羊增加到30多只,并且修整了羊圈,政府一共补贴2.8万元。这一年他挣了5万元,使他对养羊充满了信心,还成为了红板村“养羊致富带头人”。

  罗安友向村“两委”建议,向全村推广养羊技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我最早开始养羊时,有很多人都说不行,现在看到赚钱了,大家都想跟着干。现在我的羊圈里已经有110多只羊了,下一步准备通过电商把羊推销出去。”

  由于有合作社、企业、致富能人带动,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模式,调动了群众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放大了资金效应、提高了扶贫效益,红板村贫困户基本走上了可持续的产业脱贫路子。

  “还有一个最大的改变是,以前世世代代不搞秋种,地要荒废很长一段时间,现在都开始种马铃薯了。还有外地客商看中了这里纯天然的生态环境,准备流转土地种反季节蔬菜,村民又多了一条致富路。”唐宝书说,“自从观念转变后,大家积极性都提高了,再加上找对了产业路子,全村脱贫指日可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