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俊时:见肝治病当先识脾
- 发布时间:2015-12-03 06:34:47 来源: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学识渊博,博采众方
1911年,陶俊时出生于江苏一座滨海小城——如东。自小聪慧好学,并师从夏士龙、沈萧章先生习知,后考上上海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为民国时期顶尖医学学府,其入校后潜心学习,于1933年毕业回到家乡,至1956年一直在海安县角斜联合诊所任所长。
1956年,南京市中医院筹备建院,陶俊时赶至南京参考并被顺利录取。“他是南京市中医院建院后的第一代名老中医。”南京市中医院专家于思强告诉笔者。
进入南京市中医院后,陶俊时并未一直“固守”在此,第一次工作四年就离开了。于1961年1月至1963年12月在南京钟阜医院任副主任中医师。1964年1月,他又返回南京市中医院,至1972年的8年间,他一直在该院担任副主任中医师。1973年至1974年,又被调至市卫生防站职业病防治所任副主任中医师,1975年再重新回到市中医院,至1985年7月一直在该院内科任副主任中医师。
“既有师承教育,又有进入大学接受科班教育的经历,他是难得的学识渊博、功底扎实的名家。”于思强说,陶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注意吸取同行们治疗经验的精华,在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治疗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中药治疗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并与其他同行一道,在用中药治疗乙型肝炎方面,探索出临床治疗的新路子。
见肝治病当先识脾,慢肝可治但难治
“老先生治疗肝病很有一招。”于思强告诉笔者,他至今还留有1984年7月13日与陶老先生交流时的笔记。陶老先生认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比较容易治,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利湿,他崇张仲景之说:“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在临床治疗和研习过程中提出“见肝治病当先识脾”、“瘀热在内身必发黄”等观点,主张用茵陈、黄芩、炒栀子、金银花、败浆草、车前草等中草药煎服,用以清热利小便。不过,他也认为,“治黄专利小便非其治也”,临床治疗上,他也主张要注重大便的泄毒功能,会加上大黄等利毒、泄毒药方,并进行辨证施治,若是阳黄,就加大黄、炒栀子;若是阴黄,则是加甘浆草等,用以温阳化湿。
慢性肝炎,一直以来,西医没有好的办法,对中医而言也比较棘手,陶老先生认为,此病可治,但比较难治,如果医患配合得当,半年治疗肯定能观察到疗效。陶老先生总结说,慢性肝炎难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医者和患者信心不足,对于缓慢而持久的效果没有耐心,导致用药不坚定不到位;其次,此病有共性,但还要细察每一个个体,中医不仅要号脉诊断,也要时刻关注黄疸、转氨酶等检验结果。另外,慢性肝炎与气血阴阳失调等都密切相关,中医所谓“肝主木,脾主土,木旺土虚则需培土”,因此,治慢肝要调节好脾胃,也要注重调气,但不宜补肝,“肝者,将军之官”,补肝会导致肝火更旺对身体反而不利,他主张通过补脾使肝脏间接受益,应用太子参、炒柴胡、白术、白芍、伏岭、山药等药方煎服。
除了擅治肝病,陶俊时在治疗尿路感染也有其独特的经验方,“他认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才能出焉’。”于思强至今还保留着陶老先生当年治疗尿路感染的常用方子,即用清木香、川楝子、小茴香、赤参、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车前草等药方煎服。据悉,此方至今还在市中医院沿用。
清心恬淡,不妄作劳
陶老先生除了擅治肝病、内科杂病,在养生方面也有独到见解。“清心恬淡,不妄作劳”,是他崇尚的八字养身之道。于思强回忆说,陶老先生一向好静不好动,言谈话语从不高言重语,更无多言长话,“老人认为:言多伤气阴。”
语言上是这样,行动上也不妄作劳,尤其到了中老年以后,越发老成持重。老先生平素一不练功,二不习武,也不爬高下低,更无冒险动作,即便是行走也很少快步疾飞,只图逍遥自在。
陶老先生主张规律生活,他说这在医书《黄帝内经》上都有明文:“春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迟起。”他认为,一年四季是有规律可循的,不要轻易违背生活的规律性。“半斤老酒不醉,三夜四夜不睡”,伤身伤心患无穷。
陶老先生在饮食上也很有讲究,陶老先生与家人、朋友聊天时都会说, “酸入肝,咸入肾,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过极则伤脏及腑,品种要多样化,数量要少而精,色、香味也要讲究一些。此外,他还认为,适量的饮酒可调节人体,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李珊
(感谢市中医院专家于思强对本文所作的贡献)
︻编者按︼
陶俊时,江苏如东人,南京市中医院第一代名老中医,在中医中药治疗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他崇张仲景之说:“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并提出“见肝治病当先识脾”、“瘀热在内身必发黄”等观点。在养生方面,他特别主张清心恬淡,不妄作劳。
陶俊时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