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运输瓶颈 打造支柱产业
- 发布时间:2015-11-30 01:29:39 来源:西藏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蒋翠莲 见习记者 张斌
就如何突破我区水产品生产与销售相距遥远,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实现我区天然饮用水业长足发展等焦点问题?记者采访了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治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记者:目前,我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负责人:近年来,我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发展支撑更加牢固。今年1—9月份,全区包装饮用水产量达21.9万吨,同比增长50%。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生产线38条,设计产能突破300万吨,产业整体技术及工艺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矿泉水、冰川水、山泉水等多个产品系列,部分品牌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全区15个天然饮用水项目(总投资18.5亿元,建成后新增产能232万吨)进展顺利,6家已投产或竣工试生产。正在洽谈的合作项目有19个、意向投资额38.5亿元。
记者:目前,我区天然饮用水对外销售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负责人:据测算,区内天然饮用水运往内地主流市场物流费用平均为1000—1200元/吨,比内地同行业的物流费用至少高出50%左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由于配套产业不健全,瓶坯、瓶盖及纸箱等包装原材料需要从区外运进,产品外观和商标设计、印刷等需要依赖区外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资料存在“二次运输”。其次,运输成本叠加,一方面是区内的短途运输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到区外目标市场的运距长、运价高。同时,我区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物流服务不健全造成反复装卸等,也抬升了运输成本。
记者:今年,全区采取了哪些措施突破运输瓶颈,成效如何?
负责人:充分发挥青藏铁路出藏运力、降低运输成本;搭建产运对接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出台优惠政策,合力推动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和青藏铁路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目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治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天然饮用水行业协会正在积极与交通运输部门衔接协商,力争对天然饮用水产品实行运价优惠。通过企业与铁路运输及物流三方的互利合作,共同促进西藏天然饮用水这一富民强区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