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保兜底:织牢脱贫保障网
- 发布时间:2015-11-27 04:38:18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缺失已经成为困难群体脱贫的深层障碍。在记者曾经去过的云南怒江州独龙江乡巴坡村,由于大多数村民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多年来该村几乎没有人出门打工,当地政府花了20多年才让部分人掌握了药材种植技术,其余村民还是选择撒下玉米种子,看天吃饭。
对于5000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来说,依靠发展生产和提供就业机会就有希望脱贫。然而,较低的劳动力素质不仅让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举步维艰,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难以承接高附加值的新兴技术产业,往往只能选择一些初级加工业、甚至是有污染的产业。
贫困地区现有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新一代的劳动力抓起,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这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例如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
能直接提升劳动技能的职业教育也得到空前重视,为贫困地区培养了大批可用之才。2014年,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又与西藏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职业教育建立对口帮扶机制。云南保山市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与福建华盛福建华盛玉雕工艺厂合作,利用当地的黄龙玉资源培养雕刻技师。学生毕业之后不仅容易就业,技术好的还能够自己设计加工,前店后厂,养活一家人。如果这种找饭碗、造饭碗的教育再普及一些,贫困地区脱贫的机会也会多一些。
教育能点燃脱贫的希望之光,但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较弱,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一场病、一场灾就可能让他们再度陷入困境。
据统计,我国贫困人口中约40%是因病返贫。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也曾透露,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有1000多万患慢性病或大病,一人得病全家致贫,脱贫后一人得病全家返贫的现象相当普遍。
目前我国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对于生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人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具体而言,应当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报销比例,降低大病起付线,提高最高限额,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逐步推进大病医疗商业保险与新农合对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贫困群众大病就医提供可靠保障。
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很多,除了因为劳动力素质低下或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我国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脱贫。《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将他们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这是我国首次明确社保兜底脱贫路径的具体规模,体现了国家绝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的坚定决心。
无论是5000万有能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贫困人口,还是2000多万只能靠社保兜底脱贫的人口,对于他们来说,包括养老、医疗、低保、社会救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都是他们最后的依靠,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各地陆续提高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国定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努力做到“应扶尽扶”和“应保尽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今年上海、北京、南京等多地相继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实现了城乡低保标准的“并轨”。最近,人社部又提出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希望这些政策能尽快落到实处,更好地保障民生底线公平,让更多困难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