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而“建桥”

  • 发布时间:2015-11-27 03:33:1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最近一个月来,上海建桥学院为迎接建校15周年推出了一系列成果展示、学术研讨、合作办学、交流联谊活动,服务于祖国各地的建桥毕业生们也纷纷来到临港新城滴水湖畔参观母校新貌……

  十五年栉风沐雨,上海建桥学院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之路上认准方向,砥砺前行,既有对传统办学弊端的冲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又有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守、服务社会公益责任的担当。今年9月,建桥整体迁校,成为临港大学城唯一一所民办高校,面临时空变化远郊办学的新挑战,开启了新的征程。

  创新融合

  温州创业文化与海派优质教育基因

  建桥学院是上海第一所由外地企业投资举办的民办高校。来自温州民营企业界的创业团队,对于市场规律、创新创业、用人需求的认知,更多的不是来自书本教条,而是亲身经受市场洗礼的体悟。以董事长周星增先生为代表的举办者团队,与以创校校长黄清云教授为代表的上海教育界相关专家合作,可谓优势互补,成就了建桥学院“康桥时代”的业绩。

  2005年建桥学院升格本科后,董事会与校行政班子很快达成了转型共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全校围绕“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全体教职工认清转型大势,构建改革路径。全校推行“三优化”,即:所有专业推行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评价方式的系统性教学改革,贯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重在应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适应需求、适应变化、适应发展的本科教育。同时,校内还开办了200多个社团,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

  一系列举措带来最显性的成效——历年来,在校生获得国家级奖项192项,省部级242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签约率稳定在90%。“甘于从基层做起,踏实勤奋,团结协作,责任心强”,正是用人单位对建桥毕业生的评价。

  创新深化

  大刀阔斧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潘迎捷教授自2014年元月应邀担任学校校长后,通过带领各学院负责人分赴国内外10多所同类院校考察调研,对民办高校必须与公办高校错位竞争的认识更为清晰而深刻。

  他认为,在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要尽快探索构建适应这种经济转型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由此,2015年起,建桥把推进“卓越建桥计划”作为全校深化改革的主线,这条主线的核心就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仅是知识能力、专业能力,还代表着“互联网+”教育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经走访用人单位深度研讨,并结合麦可思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毕业生追踪调研的结论,建桥学院确定了学生8项能力培养目标:表达沟通、自主学习、专业能力、尽责抗压、协同创新、信息应用、服务关爱、国际视野。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从课程面、学生面、教师面、全校面积极探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产学合作、校企融合,让学生们在产业一线学习,让企业导师来传授技能,使学生具备“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岗,发展可持续”的能力。学校先后与中兴通讯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试点专业建设。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不仅要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人文关怀、团队协作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贯通衔接加以体现。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途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将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作为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引擎,不断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并在资源对接过程中,使学生们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建桥是上海市第一所获得留学生招生资质的民办高校,与50多所国外、港澳台知名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今年10月,建桥留学生首次获得了政府奖学金。国际设计学院、丹麦国际班、中日交流班、美国沃恩航空班等项目正积极开展,探索多元化合作办学新模式。

  配合产业发展需求组建特色学院或专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错位发展,突出特色”是建桥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如,原建桥艺术设计学院下设的宝石工艺系升格为珠宝学院,这是建桥依托国内奢侈品、高档消费品、个性化定制产业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而设立的。作为上海唯一一所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本科类珠宝学院,为行业培养设计、制作、营销、管理、鉴定等方向的紧缺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是关键。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政府“强师工程”、“海外名师工程”及各种师资培训培养比赛等“政策红利”的引领作用,同时配套投入,加大了“送出去、引进来”的队伍建设力度,从校级层面的办学决策咨询委员会,到学院层面的专家顾问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都有行业企业精英介入办学。2014年11月,两名在校生首次被聘为学校课程委员会成员,享有与专家同等的发言权和建议权。

  与此同步,学校党委也为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师、党员教职工、辅导员队伍推出各种创新举措,如全校党员教职工均兼任班导师职责,义务承担指导学生社团、专业辅导答疑等。

  创新构建

  “临港时代”人性化服务保障体系

  “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是建桥教育服务保障系统的工作定位。虽然不承担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之责,但建桥教育保障系统更多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行动,承担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努力为15000多名建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便捷、专业、舒适、温馨的服务。

  迁入临港大学城后,学校将主要涉及学生事务的招生办、就业办、教务处、学生处、后保处等机构集中在学生事务中心办公,为学生提供一门式服务,减少了学生“往返跑”。同时,制定了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计划,整合了微博微信新媒体、一门式电话、啄木鸟投诉监督平台、手机APP应用等,已基本建成适合建桥实际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网上预约校车、餐饮住宿、维修、采购等线上办事业务,且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时效与质量评估要求。宿管阿姨平时主动为学生缝补衣服、晾好吹落的被子,照顾患病学生生活,让离家求学的各地学生感受到建桥大家庭的温暖。

  新校新气象。今年七八月间,建桥董事会与校领导班子、骨干团队度过了特别忙碌的暑假,奔波康桥、临港两地,按预定计划完成了整体搬迁。9月18日,建桥新校区正式启用、平稳运行。面临全新的办学环境,建桥人启动了融入临港、对接需求、开放办学的“临港时代”模式,将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建设、临港地区发展中贡献应有的力量。

  建桥,十五年之变

  上海建桥学院用了将近15年时间,在康桥老校区实现了从高职院校到合格本科院校的转型;如今,又在临港新校区开启由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新征途。

  从康桥到临港,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已今非昔比。新校区校舍规划面积将近47万平方米,比康桥老校区翻了一番;在校生规模已达14300多人,比2006年第一批本科生入校时多了整整一倍;学校用于教育事业的总投入去年一年就达1.8亿多元,是2006年第一批本科生入校时的3倍。

  建校15年间,全校已向社会输送逾34500名合格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建校15年间,连续荣获6届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今年初又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教师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屡屡获奖,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与公办名校学生同台竞争,自信自强,屡创佳绩。

  目前,学校抓紧编制“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把上海建桥学院办成一所由现代大学制度引领,以职业本科教育为主的国际化、应用型、多科性的一流民办大学。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