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片丹心向阳开

  • 发布时间:2015-11-25 05:29:1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姜天骄

  图片说明:

  ① 阎肃在央视青歌赛中担任评委。郭幸福摄

  ② 青年时期的阎肃在创作中。 (资料图片)

  ③ 阎肃在创作歌曲。 (资料图片)

  ④ 阎肃在空军某部队采访创作。谭 超摄

  ⑤ 说起奖杯,阎肃如数家珍。 (资料图片)

  ⑥ 阎肃和小演员们在一起。郭幸福摄

  “我们每一位以文艺为终身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做到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一年前,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直抒胸臆。

  一生放歌时代,堪称德艺双馨。这就是阎肃,为弘扬主旋律深情耕耘65载,先后创作了1000余部(首)深受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喜爱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走过黑夜是黎明”

  新中国成立后,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慰问演出;创作歌剧《红岩》《党的女儿》讴歌我们的党,为人民鼓劲;今年为《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担纲艺术指导……85岁高龄的阎肃这一生是用歌唱和赞美的方式来爱党爱国爱军队的。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阎肃随全家逃难到重庆,因为穷苦只能在教会学校读书,日渐懂事的他脑子里回响的却是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他不顾教会学校挽留,坚决投考重庆南开中学。

  在南开中学,进步的思想、自由的精神迅速打开了阎肃的视野。不久,重庆较场口事件爆发,震惊、痛苦、迷惘中,阎肃读到了《共产党宣言》,这犹如阴霾里照进一束阳光,令他豁然开朗,从此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9年春天,阎肃考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那里,他秘密加入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投入到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中。重庆解放不久,阎肃接受组织安排,进入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

  1952年,阎肃跟随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来到抗美援朝前线,残酷的战场让他揪心。有时,他到一个连队演出,头天看到的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围着演出队有说有笑,第二天便成了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一具具遗体,有的甚至连遗体都没有找到。一天,他从一个阵地到另一个阵地去演出,翻过一座大山时,他惊呆了,山冈上的墓碑一座连着一座,一片连着一片,漫过整座山林,所有的墓碑都朝着祖国的方向,有的墓碑上连烈士的名字都没有。

  阎肃在墓碑前伫立良久,他在心底作出了一生无悔的选择:我要当兵!

  从朝鲜战场归来,阎肃所在的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归建西南军区青年文工团,列入部队建制,他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阎肃说,“在党的哺育下,我的人生和艺术才有了可以扎下深根的精神沃土”。1962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国民士气亟待振奋。已是空政文工团创作员的阎肃从当时风靡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讴歌我们的党,为人民鼓劲。

  那是新婚后第一次探亲休假,阎肃趴在炕桌上奋笔疾书,思绪像奔涌的泉水,像爆发的火山,从笔端、从心中倾泻而出,18天后,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剧本。

  经过3年打磨,1964年9月,由阎肃作词,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歌剧《江姐》公演,引起轰动,一年内连演200多场,一句“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70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

  阎肃感到心底又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召唤,那就是用手中的笔来回答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他奋笔疾书,3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歌剧《党的女儿》的创作排练。这部剧登上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舞台,又一次盛况空前,引起轰动。

  深情的歌声仿佛跨越时空,唱进了新征程上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心窝里:“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走过黑夜是黎明……”这部描写半个世纪前共产党员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歌剧,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又一部红色经典。

  今年,为筹备9月3日举办的《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85岁高龄的阎肃再次出马担纲艺术指导。廉颇老矣,壮心犹在。他说,自己这一生是用歌唱和赞美的方式来爱党爱国爱军队的。

  “我爱祖国的蓝天”

  到广州空军某部当兵锻炼,阎肃用积聚的感情创作出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为创作歌剧《雪域风云》去西藏体验生活后,他对基层官兵的敬意溢满心房。65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让每一首歌成为激励官兵的号角,是阎肃毕生的追求。

  每个空军人心里都有一种情怀,如果用歌曲演绎出来,那就是《我爱祖国的蓝天》。

  1959年,阎肃到广州空军某部当兵锻炼。一天傍晚,战鹰陆续归航,只有阎肃所在机组的飞机迟迟未归。看着战友们期盼的眼神,阎肃心头一动:我们的心都在天上,我们都热爱这片蓝天!

  当晚,阎肃把当兵一年积聚的感情倾注笔端,一气呵成写下歌词:“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在空军战略深远拓展,战机装备多次换代的今天,这首歌依然是人民空军的精神图腾,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空降兵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5000米高空伞降营救灾区人民的事迹又一次感染了阎肃,他连夜创作出《云霄天兵》,热情讴歌人民空军党缔造、人民空军爱人民的蓝天忠魂。

  身为空军人,阎肃对天空情有独钟,他的许多作品都与天空有关。《云中漫步》《当你飞行的时候》《天兵》《梦在长天》《我就是天空》《缀满红星的战鹰》《谁在长空吹玉笛》……阎肃说,这种蓝天情怀最能代表他对军队的感情。

  阎肃的脚步走遍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北国雪山、南国雨林,从那一座座飘扬着英雄旗帜的军营里,他不断吮吸着艺术的甘泉。1964年,阎肃为创作歌剧《雪域风云》去西藏体验生活。他坐在解放牌大卡车的驾驶棚里,一路颠簸,海拔愈走愈高,气温愈降愈低,道路愈走愈险,18天的经历像生死劫难。

  在唐古拉山口一个兵站,他钻进用9床军被包裹的被窝,仍然感觉浑身冰冷。第二天一早,一名小战士端来一盆洗脸的温水。阎肃随口问:“你来多久了?”“两年。”阎肃惊呆了。因为高原反应,小战士嘴唇发紫,还得了雪盲症。这样的士兵在兵站有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动摇信念。阎肃良久无语,蓦地给战士敬了个军礼:“你是大英雄!真英雄!”

  对边防战士、基层官兵的敬意溢满了阎肃的心房。他知道,这群可爱的兵娃子就是自己甘愿一辈子服务的亲人。

  65年来,阎肃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机场、阵地、边防哨所,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歌声。65年来,他不知道为部队写了多少军歌、师歌、团歌、连歌。让每一首歌成为激励官兵的号角,是阎肃毕生的追求。

  一年又一年,多少人唱着《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大,多少人唱着《军营男子汉》参军,多少人唱着《打赢歌》在训练场、演习场上流血流汗……

  去年,阎肃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发言中说道:“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

  “问一问心里装着谁”

  为创作歌剧《江姐》,阎肃两下江南,三进川东。为创作京剧《红岩》,阎肃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在黑漆漆的牢房待了7天7夜……他说,我在创作上没有什么窍门,只信奉8个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阎肃创作了一个个文艺精品,获得了很多荣誉,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剧团拉幕打杂。

  在一次采访中阎肃对记者说,“对我的评价,我唯一承认的,就是勤奋”。从艺初期,阎肃常常一个人充当七八个角色。拉大幕,他拉得比别人讲究;跑龙套,他跑得比别人认真;点汽灯,他点得分外明亮;收道具,他整理的道具永远整整齐齐;干杂活,他年年干成先进。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阎肃对此非常赞同,他常说,世上没有速成的艺术品,好作品都是用脚走出来、用真感情浇灌出来的。

  1962年,为创作歌剧《江姐》,阎肃和作曲家金砂、姜春阳、羊鸣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走访了江姐原型江竹筠的20多位亲友。

  1966年,为创作京剧《红岩》,阎肃和北京京剧院的一些同志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为切身感受革命者的遭遇,他让工作人员给自己戴上沉重的脚镣,双手也被反铐着。在黑漆漆的牢房待了7天7夜……

  那种刻骨铭心的体验,让他在后来创作江姐这个艺术形象时,写出饱含爱憎、浸透血泪的文字,“红岩上红梅开……”他想借用傲霜斗雪的红梅告诉人们,共产党员的品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脚下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

  如今,歌剧《江姐》已经5次复排,一台戏唱了半个世纪,演出1000多场,成为艺术舞台上一朵永不凋零的红梅,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马心里装着千里,鹰心里装着高飞,在这潮奔浪涌的时代,问一问心里装着谁?”阎肃的歌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叩问。他说,只有时常想一想我是谁、为了谁,才能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他用《军营男子汉》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在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在渐渐淡化,他用《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他既能写出京腔京韵十足、大俗大雅的《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也能写出《雾里看花》那样富有哲理的作品。

  他说,自己在创作上没有什么窍门,只信奉8个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业余时间里,阎肃不是读书看报就是看演出。有时为了一场戏,一走就是20多里地,他说这都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他相信“五谷杂粮”养人,而他“吃什么都香”,所以有人说他是学问的“杂货铺”。

  阎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因此成为重大文艺活动的总设计师,为许多重大文艺活动担当艺术顾问、总策划或者总撰稿。大家愿意和他合作,除了他艺术素养全面外,还因为他责任心强又为人谦和。也因此,有人把他比作文艺界的“定海神针”。

  85岁的阎肃笑称自己是“80后”,从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名家大腕,而是以一名普通老兵、普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经常说,“得意时不要凌驾在组织之上,失意时不要脱离于组织之外”。这些年,他每月领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党小组长交党费。他从不主动向组织提要求,入伍57年来,调职调级上从没有一句牢骚话,对单位分房也处之泰然,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聚精会神搞创作,一心一意干事业。

  “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不管你活多大,在天地之间都是一个孩子,岁月是挡不住的,生命规律不可抗衡,但你的心可以永远年轻。”这是阎肃一辈子的生命感悟。在阎肃的自述中,有一段话令记者深深回味,“我极少用愤怒和忧愁的情绪对待世间事,事情横着来,我就顺着想……我的生活很简单,粗茶淡饭、布衣棉衫足矣。我和人相处也是遵守简单的原则,不结党、不逢迎、不抱怨,情趣相投,山高水长……”

  蜂酿百花蜜,香甜留人间。阎肃创作出的一件件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将被这个时代永远铭记。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